【十九大精神在基层·百名记者一线行】湟源为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添彩

11.12.2017  11:31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湟源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指示精神、市委关于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要求,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生态环保各项制度政策和工作措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全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着力形成“四个推进”体系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

  强化领导,强力推进

  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及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生态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5个工作组,全面分解落实生态县建设目标任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全县人民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

  2011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5年内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战略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湟源县生态建设规划》,印发了《湟源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2015年基本建成省级生态县、2-3年内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的奋斗目标。2016年7月,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印发了《湟源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

  部门联动,协作推进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和职责分工,建立健全了资源共享、信息互补、通力合作、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单位,形成了联动效应。

  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治理

  严监管、重治污,实施生态环保工程

  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先后淘汰23台铁合金矿热炉和2座水泥机立窑、1座回转窑、6座砖瓦窑等落后产能项目。投资6905.3万元对原日处理5000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进行了二期提标改造,日处理规模增加为1.2万吨,处理水质标准由一级B标准提标为一级A标准,共投入资金1513.8万元,对86处污水排污口进行了全面整治,污水处理率达100%。

  在重点河流大力推行“河长制”管理工作,从健全长效管理制度、强化公众宣传、清理河道两侧生活及建筑垃圾、河道整治、河道两侧绿化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有效改善了县城湟水河流域周边生态环境面貌,主要河流湟水河出境(扎麻隆)断面水质目前稳定达到II类水体功能要求。科学合理划定了县城禁煤区,完成了379.3蒸吨锅炉“煤改气”治理工作。全面开展了餐饮业煤油烟污染治理工作,督促县城内151家餐饮单位使用了天然气、液化气、生物油等清洁能源,全面提升了环境空气质量。近年来,县城环境空气平均优良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

  重审批、硬执法,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工程

  积极开展了矿山安全生产专项行动、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行动等联合执法行动,有效防范了非法生产、无序开采、滥采盗挖、乱排乱放和非法加工矿石等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科学合理划定基本农田,划定保护地块4596块,保护率为82.8%,在7乡2镇制作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168块,进一步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

  生态化、有机化,实施生态农业工程

  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县为契机,建立健全畜牧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大力开发马牙蚕豆、胡萝卜等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提倡科学施肥,大力推广使用高效有机肥料,积极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地膜,加强白色污染防治,通过购置残余地膜回收设备,减少地膜回收难度,提高回收率。大力发展沼气、节能灶等新型节能技术,切实解决焚烧秸秆现象。

  科学造林、认真管护,实施生态林业工程

  以高标准造林为重点,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长。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62.4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1.3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0%。累计投资800万元,建成育苗面积620亩纳隆国营苗圃,栽植青海云杉、丁香等各类苗木300余万株。截至目前,全县育苗面积5200亩,培育各类苗木4000余万株,年苗木收入达3000余万元,湟源县已成为省内玉树、果洛、海西、海北和省外西藏、内蒙古、陕西等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种苗主要供给基地,苗木产业成为广大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创新思路、注重生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坚持旅游开发规划服从服务于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加大了对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力度,形成了以日月山、大黑沟森林公园、宗家沟王母娘娘故里为主的生态旅游景点,合理进行旅游设施建设,以生态理念指导旅游设施建设,以旅游设施建设带动了旅游环境面貌的改观。

  在全县建设了一批如波航乡麻尼台村旅游家庭宾馆、东峡乡下脖项村特色农家小吃等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旅游特色村。全县乡村生态旅游接待点已达到57户。加快丹噶尔古城、日月山景区、县城特色商贸街区、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并运用“互联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营销,着力发展服务型消费,构建“大旅游”发展理念下的全域、全要素旅游发展格局。

  抓项目、重投资,实施生态水利工程

  以湟水河治理为主,以城镇防洪为重点,全面加强河道及七条沙沟的治理,全县累计完成河道防洪墙建设44.6公里,棚盖防洪沙沟4067米。全面完善取水许可登记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完成了用水总量控制在0.93亿立方米以内的控制指标。

  以湟海渠、南山渠两大灌区的配套与节水更新改造为重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项目20个,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15万亩,保灌面积12万亩。以沟道治理为主,争取淤地坝项目和水土保持项目8个,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基础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6.35平方公里。投资1.98亿元在大华镇黄茂村实施大华水库工程,为进一步提高湟源县水资源利用率奠定了基础。

  重基础、搞清洁,实施生态家园工程

  深入开展春灌期间防止水污染、高(中)考控噪、危险废物和危化品规范化整治等各类环保专项检查工作,强化重点污染源日常监管,确保了企业配套环保设施及污染防治措施稳定正常运行。全面实施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涉及122个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32个村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26个村14处饮用水源地保护设施和29个村的历史遗留垃圾及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制定印发了《湟源县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户保洁、村收集、环卫公司转运、县城垃圾填埋场处理的运行模式,目前已累计在122个村配置了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农村垃圾清运覆盖率达86.4%。完成了总投资4686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处理项目,每年将深度净化处理污水438万吨,改善了湟水河中下游流域水环境,起到了改善水质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自2014年起,全面开展了国省道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109、315国道沿线,湟水河、药水河沿岸,日月山、古城等景区及周边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容易反弹的地方采取垃圾清理、围栏围护、硬化绿化、修建卫生厕所等措施进行了整治。

  多层次、全方位,实施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广泛开展绿色社区、学校、企业、村庄、家庭等绿色文明创建及生态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公众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将环境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全县各年级、各班均订购了环保教育教材,环保授课时数达12小时以上/每学年,使生态创建工作从书本走向实践,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已成功创建23所省级“绿色学校”、35所市级“绿色学校”、6个省级“绿色社区”和7个市级“绿色社区”,进一步扩大了环保宣传的覆盖面,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经开展问卷调查统计,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高达90.5%。

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 向青海省反馈督察情况
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督察的西宁市环境保护局
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青海省反馈督察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决策食品药品监管局
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青海省反馈督察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