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个扎扎实实”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 聚焦市州党代会海东篇

14.11.2016  09:02

  青海新闻网讯 

          海东:梦想在高原崛起

          海东,一座年轻的城市,既散发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又延续着河湟风情和文化底蕴。

  海东于2013年7月撤地建市,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地区和主要城市化地区,是兰西经济区的核心腹地,是青海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

  立足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海东市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赋予海东的“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的发展定位,三年来,发展层次快速提升,发展阶段明显推进,新兴产业体系日渐明朗,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步入了发展进步的快车道。

  “十二五”期间,海东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年轻的海东市成为青藏高原上一片潜力巨大、生机勃勃的高原热土,梦想,在这片新大陆崛起!

  深入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坚持推动海东融入全省全国发展,坚持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发展,实现经济快速稳步健康发展

  互助洋芋、乐都辣子、循化线辣椒,作为我省农业大市,海东的粮食产量占全省的53%,油料、蔬菜产量占到全省的42%,在不到600万人口的青海省,仅海东就有近百万农民。

  多年来,海东始终引领着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为全省农业的发展积累了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海东市大力实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黄河彩篮”全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一区两核四园三带”农业发展格局。同时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积极推广“农畜联动、草畜并举”的“民和模式”,全市省级规模养殖场达到414家,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45%。

  在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海东市坚持“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理念,推动形成“两区四县”城市格局,城镇群落初步显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0%。

  与此同时,地下综合管廊、城市道路桥梁、旧城区改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城市功能加速完善,集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俯瞰海东市,蜿蜒平整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3条出省通道已相继开工,川大高速公路年内通车,兰新高铁开通,五纵六横的交通体系已然形成,城市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为这座新城增添了无限活力。

  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民族特色轻工、建材等基础产业加速升级;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信息咨询、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高速成长;百能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填补国内空白;投资30亿元的青海比亚迪汽车动力锂电池材料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海东市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一区四园两个集中区”工业格局形成。

  黄河、湟水河两大流域统筹发展,建立了化隆巴燕·加合市级经济区和循化积石·街子十里经济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大发展结出丰硕成果。海东市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生产总值达到384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6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2.7%,实现了第一轮跨越发展。

  落实惠民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活质量,千方百计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走进海东市平安区高铁新区住户马德忠的新家,宽敞明亮的客厅格外温馨,地暖、厨房、洗手间一应俱全。“做梦都想不到,我们一家人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变成了城里人,共产党的政策好,政府对我们老百姓好啊!”马德忠对记者说。

  今年61岁的马德忠是平安区平安镇东村人,在搬进新区以前,一家4口人挤在不足6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房子四处漏风,吃着浑浊的井水,每个冬天光买煤就要花费好几千元。“现在好啦,水龙头一开就能喝上水,比起以前的老房子,实话是舒坦呐!”马德忠眯缝的眼睛里全是笑意。

  几年来,海东市将脱贫作为民生发展的第一任务,推动建立政府、社会、行业共同帮扶机制,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使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2%。

  特别是精准脱贫实施以来,海东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全面完成贫困识别,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行动计划,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

  依托自身优势,海东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提速,喇家史前灾难遗址公园一期、市县“两馆五中心”、瞿昙寺环境综合整治、湟水河湿地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建成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招生,开工建设海东三甲综合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市立中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5%,贫困学生12年免费教育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100%、99%和99.7%。

  三年来,海东市公共财政持续向城乡困难群体、贫困地区倾斜,年度民生领域支出达到公共财政的8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倍,人均公共服务资源占有量持续提升;农村道路新增里程2706公里,85%的村完成道路硬化,公路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7.7公里;开工建设文祖口等10处水源工程,解决了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达到22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96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时代

  湟水河南北两山、互助东西两山生态安全屏障形成;湟水河和黄河两岸、高速公路和铁路“两路”路网不断绿化美化;平安心湿地公园、大地湾湿地公园和蚂蚁山湿地公园景色宜人——美丽的海东正在以她婀娜多姿的身影迎接八方来客。

  几年来,海东市深入推进“绿屏障、绿城区、绿河谷”建设,启动实施湟水河生态综合治理和南北山绿化,完成重点区域和高速公路海东段高标准景观林带建设。

  城市的细胞乡村也在生态建设中脱胎换骨。高原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保洁“平安经验”也在全省推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不仅如此,海东市坚持从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等六个方面精心规划,着力推进农牧业体系、循环型工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建设,基本构建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进一步拓展了生态建设的空间和体系。

  同时,强化跨界区域生态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工作,与兰州市、西宁市建立了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及污染纠纷应对处置机制,搭建了科学有效的协作运行平台。

  加大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积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市空气优良率达到79%。

  岁月荏苒,日月更替。

  三年时间,海东市民见证了一座新城的诞生与成长,接下来,还将和这座新城一起,奔跑在幸福的道路上!

   踏上城市发展新征程

  2013年,海东撤地建市。3年来,海东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入转型发展、跨越崛起新时期。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生产总值不断提升,实现了海东的第一轮跨越发展。在这三年间,“新”这个字被这座年轻的城市无数次提及,究竟对于海东的发展而言,“新”意味着什么?

  新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模式要新。作为青海重要的农业区,在发展中,海东市从未动摇过农业的基础地位,而是不断探索,寻求一种新的方式让农业发展“接二连三”,农业科技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稳步提高,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海东农业的发展宽度。

  新意味着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新。高水平举办环湖赛海东段、国际射箭赛、国际黄河抢渡赛、国际攀岩赛四大品牌赛事,成功承办青海省首届丝路花儿艺术节……在过去几年间,海东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随之提速的,是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速度,喇家史前灾难遗址公园一期、市县“两馆五中心”、瞿昙寺环境综合整治、湟水河湿地公园加快建设,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极地门户·青藏首站”和“大美青海·风情海东”的名头越来越响。

  新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机制要新。海东市积极贯彻省委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战略部署,编制出台市级国土空间利用规划,构建了合理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在这种格局下,“两高一低”企业退出市场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全面落实,跨界区域生态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工作不断强化,绿屏障、绿城区、绿河谷”建设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色调。

  新意味着改革开放的理念要新。近几年来,海东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的改革开放工作部署,凝聚改革开放共识,落实改革开放举措。率先在全省完成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全面完成司法体制改革和新一轮的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了投融资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综合改革。

  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清晰可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海东,将又一次踏上发展的新征程。

   “我们一定能按时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访海东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马俊林

  来自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的代表马俊林说,自信的源头来自于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已经夯实,在现有的成绩上我们准备打更大的“战役”。

  马俊林在基层工作了11年,现在担任民和县大庄乡党委书记。“这些年,目睹了农村和乡镇的十年变化,如今的扶贫攻坚战决定着贫困群众的幸福,相信我们一定能按时完成扶贫攻坚任务。”俊林满怀自信地说。

  马俊林说,此次他来参加党代会首先要分享自己在扶贫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和成果。“领导干部不能想当然地去搞扶贫工作,要了解农户所需,征求农户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扶贫之路才不会走弯路,扶贫的项目才能切合实际;其次要增强乡村两级干部和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团结才有力量;扶贫工作不是单一的抓项目,住房、医疗、教育、卫生等都要有保障。抓项目要切合当地实情,把‘农牧联动,种养结合’的扶贫思路与扶贫项目相结合,奠定稳固的基础。”

  马俊林介绍道,2016年大庄乡改造危房323户,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3座。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庄乡依托全乡1733公顷全膜玉米和1400公顷退耕还林还草生产的丰富饲草资源,新建家庭小牧场160个,引进优良品种肉牛(西门塔)120头,完成秋季覆膜933公顷。马俊林自信地说道:“有土地和现代化的种植养殖技术做保障,有新优的农副产品打市场,我关心的不是今年是否实现农户增收,而是能增收多少!”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我建议继续加大对东部浅山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和农户危房改造项目。”马俊林说。

   今后五年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的基本思路是:构建绿色产业新体系,推进城乡发展新进程,推动社会建设新进步,完成脱贫攻坚新任务,提升生态文明新水平,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凝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为海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预期的奋斗目标是:

  ——着力构建绿色产业新体系。到2020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新兴工业体系、新型城市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兰西经济区产业基地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

  ——着力推进城乡发展新进程。形成“一核两副三心,两轴三带多点”城镇化总体格局,到“十三五”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

  ——着力推动社会建设新进步。始终把为民服务、提高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根本宗旨,把群众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标准,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着力完成脱贫攻坚新任务。确保在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新水平。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城市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体系,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海东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着力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为主线,以强创新、补短板为重点,抓住生产要素配置这个关键,加快形成有利于改革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家乡的发展速度令人振奋” ——访海东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魏生录

  “这几年,我看到了海东的变化,感受到了我们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但看到报告上这一个个数字时,还是觉得无比震撼,这种感觉,让人振奋!”在海东市第二次党代会结束后,来自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金星村的基层代表魏生录翻看着手中的报告,激动地说。

  马场垣乡金星村地处湟水河南岸,是个纯回族村。一直以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在魏生录眼里,村子的发展在全乡的排名虽然并不靠后,但变化总是不大,可这两年,老魏的想法变了。

  “村里的路修好了,大家出行都方便;乡村保洁工程实施后,环境卫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别说富裕的人家都盖了新房,就连生活条件有些困难的家庭在危房改造项目的帮助下,也住进了新房子。有些一两年没来串门的亲戚走到村口,都认不出来了!”魏生录笑着说。

  作为一名基层党代表,在魏生录看来,这几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民和县城了,特别是新区的建设已成为民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高铁通了,40分钟就到了西宁;高楼大厦多了,县城越来越洋气;基础设施完善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比以前更加方便。

  说起这次参会最大的收获,魏生录说:“报告中提到,未来五年,民和县要建成青海东部门户城市和兰西经济区区位中心城市,为撤县建市奠定坚实基础。这说明我们民和,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