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个扎扎实实”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 聚焦市州党代会•海东篇

14.11.2016  13:34

   视点:

  海东:梦想在高原崛起

  海东,一座年轻的城市,既散发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又延续着河湟风情和文化底蕴。

  海东于2013年7月撤地建市,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地区和主要城市化地区,是兰西经济区的核心腹地,是青海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

  立足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海东市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赋予海东的“青海功能优化的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的产业基地,高原现代农业的示范地区,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的发展定位,三年来,发展层次快速提升,发展阶段明显推进,新兴产业体系日渐明朗,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步入了发展进步的快车道。

  “十二五”期间,海东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年轻的海东市成为青藏高原上一片潜力巨大、生机勃勃的高原热土,梦想,在这片新大陆崛起!

   深入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坚持推动海东融入全省全国发展,坚持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发展,实现经济快速稳步健康发展

  互助洋芋、乐都辣子、循化线辣椒,作为我省农业大市,海东的粮食产量占全省的53%,油料、蔬菜产量占到全省的42%,在不到600万人口的青海省,仅海东就有近百万农民。

  多年来,海东始终引领着全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为全省农业的发展积累了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海东市大力实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黄河彩篮”全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一区两核四园三带”农业发展格局。同时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积极推广“农畜联动、草畜并举”的“民和模式”,全市省级规模养殖场达到414家,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45%。

  在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海东市坚持“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理念,推动形成“两区四县”城市格局,城镇群落初步显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0%。

  与此同时,地下综合管廊、城市道路桥梁、旧城区改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城市功能加速完善,集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俯瞰海东市,蜿蜒平整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3条出省通道已相继开工,川大高速公路年内通车,兰新高铁开通,五纵六横的交通体系已然形成,城市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为这座新城增添了无限活力。

  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民族特色轻工、建材等基础产业加速升级;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信息咨询、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高速成长;百能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填补国内空白;投资30亿元的青海比亚迪汽车动力锂电池材料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海东市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一区四园两个集中区”工业格局形成。

  黄河、湟水河两大流域统筹发展,建立了化隆巴燕·加合市级经济区和循化积石·街子十里经济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大发展结出丰硕成果。海东市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生产总值达到384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6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2.7%,实现了第一轮跨越发展。

   落实惠民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活质量,千方百计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走进海东市平安区高铁新区住户马德忠的新家,宽敞明亮的客厅格外温馨,地暖、厨房、洗手间一应俱全。“做梦都想不到,我们一家人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变成了城里人,共产党的政策好,政府对我们老百姓好啊!”马德忠对记者说。

  今年61岁的马德忠是平安区平安镇东村人,在搬进新区以前,一家4口人挤在不足6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房子四处漏风,吃着浑浊的井水,每个冬天光买煤就要花费好几千元。“现在好啦,水龙头一开就能喝上水,比起以前的老房子,实话是舒坦呐!”马德忠眯缝的眼睛里全是笑意。

  几年来,海东市将脱贫作为民生发展的第一任务,推动建立政府、社会、行业共同帮扶机制,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使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2%。

  特别是精准脱贫实施以来,海东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全面完成贫困识别,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行动计划,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

  依托自身优势,海东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提速,喇家史前灾难遗址公园一期、市县“两馆五中心”、瞿昙寺环境综合整治、湟水河湿地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建成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招生,开工建设海东三甲综合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市立中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5%,贫困学生12年免费教育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100%、99%和99.7%。

  三年来,海东市公共财政持续向城乡困难群体、贫困地区倾斜,年度民生领域支出达到公共财政的8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倍,人均公共服务资源占有量持续提升;农村道路新增里程2706公里,85%的村完成道路硬化,公路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7.7公里;开工建设文祖口等10处水源工程,解决了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达到22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96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时代

  湟水河南北两山、互助东西两山生态安全屏障形成;湟水河和黄河两岸、高速公路和铁路“两路”路网不断绿化美化;平安心湿地公园、大地湾湿地公园和蚂蚁山湿地公园景色宜人——美丽的海东正在以她婀娜多姿的身影迎接八方来客。

  几年来,海东市深入推进“绿屏障、绿城区、绿河谷”建设,启动实施湟水河生态综合治理和南北山绿化,完成重点区域和高速公路海东段高标准景观林带建设。

  城市的细胞乡村也在生态建设中脱胎换骨。高原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保洁“平安经验”也在全省推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不仅如此,海东市坚持从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等六个方面精心规划,着力推进农牧业体系、循环型工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建设,基本构建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进一步拓展了生态建设的空间和体系。

  同时,强化跨界区域生态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工作,与兰州市、西宁市建立了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及污染纠纷应对处置机制,搭建了科学有效的协作运行平台。

  加大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积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市空气优良率达到79%。

  岁月荏苒,日月更替。

  三年时间,海东市民见证了一座新城的诞生与成长,接下来,还将和这座新城一起,奔跑在幸福的道路上!(苑玉虹)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