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看青海 媒体记者青海行】高原乡村,美丽而来

24.12.2018  08:20

  青海新闻网讯 皑皑白雪,寒风凛冽。40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采访团冒着大雪,走进德令哈的柏树山新村、格尔木的长江源村、黄河源地区的阴柯河村,采访青海高原上的三个美丽乡村。

   蓟玉林:为村里人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柏树山新村,采访团被一排排两层的别墅吸引。新的公交站牌、太阳能路灯,矗立在小区道路两旁,村级文化广场上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

  村民蓟玉林154平方米的小别墅宽敞明亮,屋内液晶电视机、双开门冰箱一应俱全,盆栽鲜花把房屋装扮得更加温馨。蓟玉林说,他以前住的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房子漏水,一家人只好拿脸盆、水桶接水。这几年,他和爱人一起奋斗,除了承包几百亩的枸杞地,还做其他的农副产品生意,这让他家的生活彻底变了样。为此,生活富裕的他和家人搬进了柏树山新村的别墅居住。

  他家现在啥都有,双面大窗户,两个车库,四辆车……一家人的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可蓟玉林还是放不下那些村里刚刚起步,独自打拼的村民们。他说,人人看我成了小老板,可我感觉很多人现在还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挣不到稳定的收入。为此,蓟玉林在种植、采摘枸杞或者生意需要的时候,到柯鲁柯镇的劳动就业中心专门招人。他招的人还真不少。柏树山新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多的时候,蓟玉林能给当地人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而少的时候,也有几十个。

  2012年,海西州委州政府、德令哈市委市政府为了改善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和自身意愿,经多方努力协调,启动了柏树山新村建设项目,选址53.3公顷,规划部署公共设施建设,配套建设面积89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铺设水、电、路、天然气管道入户,开展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推进集中式供水,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提升电气化水平,积极发展太阳能,为每户安装太阳能取水设备。新村一、二、三期房屋建设项目总投资8845.1万元,共建成526套房屋,现已安置364套。“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目前,更多像蓟玉林一样的劳动者正在入住新村。”柏树山新村相关负责人说。

   三木吉:合作社的姐妹们都有了工作

  长江源村原本位于海拔4700多米的唐古拉山镇,出行不便,农牧民经济生活受到地理、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2004年,长江源头7个村的128户牧民,响应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号召,从400公里外的长江源搬迁到了格尔木生活,住进了政府修建的移民新村。

  刚开始从山上下来,离开世代生活的草原和牛羊,很多牧民还不适应城市生活,也不愿单靠政府生态补偿过日子。于是村里相继开办各种技能培训班,还建起了养殖场、集贸市场,帮助村民就业创业。随着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村里很多人开起了小卖部、小吃店、茶馆,甚至家庭作坊,还有的年轻人经营电商。

  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长江源村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合作社理事长三木吉说:“今年,我和12个姐妹一起制作藏族手工艺品,一年下来赚了34万元,前两天刚分了红,姐妹们少的分了两万元,多的分了三万多元。”

  而让三木吉更加激动的是,随着她在江苏、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不断交流学习,省内外的很多同行积极跟她联系,商量如何把藏族手工艺品推向国内市场。三木吉说,11月中旬,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院的专家还主动跟她联系,希望能到长江源村调研她脱贫攻坚的经验。

  而在更早的时候,一位来自安徽的文化爱好者订购了一批民族手工艺品后,还提出了想收藏一套制作手工艺品工具的想法。为此,三木吉积极和村里人沟通,专门定做了一套工具。三木吉说,“以前觉得家里的这些手工艺品只能供自己使用,但是没想到,经过加工包装后,就转变成了文化艺术品,被收藏、被抢购,被市场认同,这让合作社的姐妹们非常高兴。”

   多杰才让:牧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12月7日,采访团乘飞机50分钟到达果洛机场,一个多小时后出现在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阴柯河村。

  当采访团到达村口时,遇上了阴柯河村前来迎接的工作人员多杰才让。他笑着快步上前,和记者们一一握手问候。一个多小时后,采访完雪山乡政府,参观完雪山乡纪念馆,记者们和多杰才让一起坐在了牧民家的餐桌上。一碗米饭、一份牛肉小笼包,还有一杯茶,这是牧民们准备的简餐。

  “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米饭的?”有记者对牧民的饮食结构变化产生了兴趣。“我们吃米饭,已经有二三十年了,要说最早,还得从我小时候说起。”多杰才让说。

  多杰才让今年44岁,他小时候,村里人住的还是帐篷,一到秋冬春季节,草原上的风刮得帐篷呼呼响,漏风、冷,全家人一年到头跟着牛羊跑是村里很多人的记忆。

  同行的雪山乡乡长旦正才让介绍说,那时候的雪山乡还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乡里的牧民要想走出去,得跟在马后面,拽着马尾走七八天的山路才能到县城。改变就在那时候发生了。人人都想出去,可不知道路在哪里,能去哪里?当时的雪山公社党委书记陶振华偏偏不信这个,他准备发动牧民修一条雪山公社通往隔壁东倾公社的山路,让牧民们走出去。

  动员、筹划、开会协调,整整两年过去了。陶振华靠一己之力说服了雪山公社班子和全乡的牧民。1975年4月,全长54公里的东雪公路开建。1978年10月1日,一条适合吉普车通过的山路在雪山乡九牛峡谷建成。从此,雪山公社牧民的生活发生改变。今年63岁的老党员才三当年参加修路时才20岁,回忆起40年前的经历仍记忆犹新。他说,第一次进县城,他坐了三个多小时的拖拉机,而从那时候开始,蔬菜、米面油开始出现在雪山乡。

  随着公路的修建,牧民们的观念和意识也发生了变化。雪山乡仅有的两个村,阳柯河村和阴柯河村的很多牧民自觉把帐篷安在了避风的九牛峡谷草场上。多杰才让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东雪公路被当地政府不断加宽,而土坯房、石砌房也在东雪公路两侧建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

  2017年11月,花久高速建成通车后,村里人可以直接开车到400多公里外的省城西宁买东西。“高速公路通了,雪山乡以及整个果洛牧区的商贸丰富起来,现在的村里,很多人家的年收入在三四十万元,牧民们建成了宽敞、温暖、舒适的小楼房,生活越来越好。”多杰才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