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点亮雪山的“天路”之变

23.12.2018  17:32

  12月7日,连日的雨雪天让天空有些阴沉,时不时飘散的雪花,让巍峨的阿尼玛卿雪山时隐时现。

  记者一行来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行走在雪山乡一条“特殊”的道路上,听这条路的故事,听一个人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雪山公社,是玛沁县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这个地方,距离县城86公里,到东倾沟公社有54公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供人们出行,骑马往返要走七八天。

  路或崎岖在峡谷中,或盘旋在山腰,或蜿蜒在悬崖之上,在云雾缭绕的时候,宛如穿梭天际的长龙,被当地人形象地誉为“天路”。

  在这条路上,很多地方人们只能四肢并用攀扶爬行,马匹牛羊也在人们的催赶之下才会小心通过。遇到雨雪天气,只能望天兴叹。特别是在冬天,河道结冰,山坡沟壑流水形成冰瀑,行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会跌入谷底,危险至极。

  若遇大雪封山,生活在雪山公社的人们与外界隔绝半年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使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雪山人生活极其艰难。修建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是生活在雪山地区祖祖辈辈人的迫切愿望。可山大沟深、荆棘密布、河流纵横、水量不定、路途遥远、工具简陋,仅靠徒手开山修路,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些人的痴心说梦罢了。

  但一个来自山西的抗美援朝老兵——陶振华,却用自己的热情与执着以及坚如磐石的信念,带领一群同样刚毅、真诚的藏族牧民书写出一篇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

  1973年陶振华接任玛沁县雪山公社书记。他第一次走这条“天路”,就见识了它的狰狞。看到这条阻挡雪山人民福祉的路,听到牧民说的行路难,陶振华暗下决心:只要自己活着,一定要修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让生活在当地牧民群众走出大山,实现千年的梦想,造福子孙后代。

  然而没有任何专业指导,没有任何装备保护,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只能人力手拉肩扛,修路的地理位置又极其险峻,这种情况下修路?所有人都在质疑。为了统一认识,排除万难,陶振华多次和公社干部沟通,走遍了千山万水,说遍了千言万语,做通了思想,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1975年5月1日,东雪公路在东倾沟公社东柯河村正式开工。在这天,牧民放下皮鞭,放下游牧生活,扛起铁锹,挥舞十字镐,撸起袖子干起了从未干过的事业;在这天,他们在别人的怀疑和不屑中踏上前途未卜的路,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就这样,雪山人在陶书记的带领下,自力更生,靠着智慧和勤劳,在湍急河水中改河架桥,在陡峭崖壁上凿山开路,在冰瀑冰坎上拉运圆木,五十多公里的公路,整整四年,没有一个人受伤。1978年10月1日,东雪公路胜利竣工,果洛历史上的第一条民办公路正式通车。

  “可以说,这条路开启了雪山乡的发展之门。这一条路,对雪山乡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信息畅通了,人们走出去了,全乡的发展非常快。在修路的过程中,雪山人也形成了不怕艰苦、开拓创新、敢做敢干的精神,通过四十多年艰苦奋斗,雪山乡在全州44个乡镇里面,不管是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人均收入、教育卫生等都走在了前列,现在的雪山乡环境是优美的、生活是稳定的、群众是幸福的。”玛沁县副县长兼雪山乡党委书记旦巴达杰谈道。

  2017年11月13日,花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途径雪山乡,“各种物资可以方便快速地从各个地方运进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今年开始,楼房盖的特别多,大家都从以前的牦牛帐房住上了二层小楼房,日子过得好了,家家户户都买了车,牧民们自己开着车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做生意的、到处旅游的,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不到。”雪山乡乡长旦正才让感慨万分。

  一条道路的嬗变,映照着雪山乡奋力开拓的精气神,不等不靠,凸显雪山人的倔强,自力更生。如果没有当时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开放的惠民政策就容易打滑空转、停滞不前,这条路必将点亮“雪山”,造福群众。(罗珺    马振东)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