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01.02.2019  06:10
   2018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以“五四战略”和“一优两高”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部署,着力推进创建工作与国家战略相融入,与脱贫攻坚、文化旅游、互联网等相融合,向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转变,向深层次、全领域、多维度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建设正在不断向人心凝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战略目标迈进。

一、持续创新创建方式方法,民族团结更加深入人心

  我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编印发放《民族团结创建知识读本》4万册,实现全省机关单位、窗口服务行业、基层组织全覆盖。举办全省首届“民族团结进步”刺绣展暨刺绣大赛活动,全省438名各民族绣娘集中展示各民族刺绣工艺。各地、省直机关各单位采取举办宣讲会、培训班、文艺演出,现代新型媒体等多种方式,在各行各业、各族各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民族团结进步为内容的宣传教育,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入推进创建“八进”活动,营造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全年创建先进户18.3万户、先进社区112个、先进乡村(街道)615个、先进学校131个、先进机关(单位)600个、先进寺观教堂274座、先进军营40个、先进企业209个。着力深化军警民共建,省军区设立贫困大学生资助金,落实资金50万元,促进了军民融合发展。今年,国家民委命名玉树藏族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兴海县等12个单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市州和一半的县市已经建成全国示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二、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8年,争取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1亿元、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央预算内资金1.3亿元,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我省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理思路、献良策、支实招。召开全省民贸民品企业座谈会,解读民贸民品企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解决我省民贸民品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支持。引导非公企业深度参与“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652家民营企业(异地商会)与1430个贫困村结对签约,累计投入项目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及各类捐资9亿元,惠及各族群众15.4万人;争取国家民委“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卫生下基层活动走进青海,先后在西宁市、海西州和互助县举行3场文艺演出,给海西州捐赠价值40万元图书,为黄南州各族群众义诊1075人次,并与黄南州人民医院达成长期技术帮扶意向。同时,深入开展包虫病防治宣传教育进寺院活动,在果洛州农牧民群众和寺院僧尼中广泛宣传,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和僧尼的健康卫生意识。会同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等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普查,普查青少年2.8万余名,有效保障各族青少年身心健康。

三、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以法治保障民族团结进步,创新举措、深化治理,探索形成符合青海实际的法治化、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青海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推动运用普法热线平台、“12348青海法网”掌上APP、公共法律服务智能机器人等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青海藏汉双语法网访问量近10万人次,各族群众学法用法守法意识普遍增强,深化“枫桥经验”青海化,推进平安建设基层典型培育,形成了西宁“1496矛调驿站”等一批“枫桥经验”青海化实践的典型样板。与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联合建设的青海智慧统战民族宗教事务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这是加快新时代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大创新。

  同时,积极打造黄南热贡艺术、果洛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青海唐卡绘画艺术精品展”,原创民族舞剧《唐卡》在外地巡演成功,创作《拉面哥变奏曲》《喜看班彦新面貌》《青海少数民族金石录》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举办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全省首届“民族团结进步杯”少数民族传统赛马会、格萨尔龙宫殿文化艺术节等各类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187场,进一步引领群众思想、凝聚民心民智,唱响了国家富强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