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

03.08.2017  04:15

编者按

7月12日,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织召开“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以“奋力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为主题,结合学习体会、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了热烈研讨。

大家认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准确把握青海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确定了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和原则要求,对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心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发挥理论研究和宣传优势,深化学习、交流创新、谋划发展,不断阐释、总结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密码”,推出一批对全省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现将与会同志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重大意义

省社会科学院 陈玮

努力用“四个转变”新思路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是青海地方战略融入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国家战略视野的最佳途径,体现了省委科学实践、敢为人先的政治远见和时代担当。

融入国家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民族关系是影响我国长治久安的重大事务,妥善处理好民族关系,认清民族工作的形势,深刻理解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国家利益上的共识,才能有效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

实现治青方略的新提升。推动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符合中央要求、契合青海实际、顺应群众意愿,为民族地区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新机遇,将发挥青海民族地区的特殊优势和潜力,有效增强青海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实现青海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四个扎扎实实”的重要支撑。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是对青海省情的新领悟、对形势的新分析,是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实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其他三个转变的重要保障。

实现青海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实现“转变”对解决影响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夯实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积累民族工作经验,筑牢民族和谐关系基石的现实作用巨大。让各民族共享转变发展成果,畅通各族群众反映诉求的途径,让影响民族关系、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安居乐业营造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青海具体实践的强大动力。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是重点也是难点,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为新青海建设添砖加瓦

西宁市委宣传部 王霞

西宁市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积极践行“两个绝对”,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贡献力量。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坚强有力的推动机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对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创建文明城市的新路子,形成省市联动,一城抓总、多城联创的工作格局。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突出媒体宣传,开设专题专栏,集中宣传创城重大意义、内容和目标任务。注重社会宣传,组织宣讲团开展“六进”活动。拓展网络宣传,开通夏都西宁、文明西宁等130多个微信公众平台和客户端,积极引导市民支持和参与创城。

凝聚内生动力,营造向上向善的道德高地。坚持用核心价值引领、用学习教育提升、用文化活动传播、用先进典型激励、用品牌创建辐射,组织开展向时代楷模尕布龙、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人物的学习宣传,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扩大道德模范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注重立德树人,打造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力军。强化思想教育,把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注重实践养成,全面启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开展美德少年、夏都美少年评选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好少年。

优化发展环境,创造宜居美丽的共同家园。一是在“绿”上下功夫,在西北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二是在“洁”上下功夫,开展“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建设。三是在“畅”上下功夫,实施“畅通西宁”工程。四是在“优”上下功夫,空气质量优良率、综合指数位居西北省会城市“双第一”。

突出惠民理念,建设人民向往的幸福西宁。实施民生改善、科教文化惠民和平安维稳工程,推进“法治西宁”“平安西宁”建设,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净化,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懈努力。

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

省委党史研究室 魏守良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要重视和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汲取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经验。青海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对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总结党执政各个历史时期对民族工作作出的科学决策和重大贡献,认识青海民族工作的艰辛历程、实践探索及取得的成就,把握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坚持从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按照民族特点和规律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

二是进一步丰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时代内涵。科学认识世情、国情、省情,认真分析我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置于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来审视和谋划,使之更具青海特点,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着眼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坚持把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时代内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

三是着力凝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向心力和正能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要取得各族人民的支持,团结和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引领社会正能量集聚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来。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之中,帮助各族干部群众深入了解省情国情,充分调动和唤起人们团结友爱的情怀和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谊,引导各族各界群众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意愿,更大地发挥民族团结的向心力和正能量。

在汲取历史养分中砥砺前行

省地方志办公室 杨松义

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把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既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认真谋划好落实好未来五年想做而又能做好的事情,又要承接历史,赓续传统,善于在汲取历史养分中砥砺前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新青海建设规律的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贯穿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红线。特别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主动转、加快转,努力在“四个转变”中不断开辟青海发展的新境界,展现了我们对省情的认识更加深化,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继续做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篇大文章,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统一思想、找准方向、凝聚力量、破解难题、和谐共进。

坚持统筹兼顾、稳中求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方法,是确保新青海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经验。统筹兼顾,加快实现“四个转变”,既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更是我们的庄严承诺。要自觉在大局下行动,顺应潮流看青海、跳出青海看青海、放眼全局干青海、立足青海干青海,主动把青海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着力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经常,让各族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的创造和经验积累,无不来自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建设新青海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一个同步,四个更加”,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找准与群众利益联系的结合点、与人民心理联系的契合点、与民族情感联系的共鸣点,努力打造人心凝聚、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大省。

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更加美丽新青海

省委党校 马洪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地处“江河源头”“中华水塔”的青海必须站在维护地球生态安全的角度,下大力气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努力破解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改善生活方式,而且要实现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向生态文明形态的双重变革。生态文明并不是“自然至上”,也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体现到规划编制、项目审批、工程建设、民众生活和政府监管各方面,让生态文明真正成为全省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青海发展的鲜明标识。

青海最大的资源是生态资源,最大优势是生态优势,最大的发展是绿色发展。建设更加美丽的新青海,必须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使绿色成为青海的底色和最靓的幸福色。青海在全国生态格局中的影响大、贡献大、责任大、价值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大省。作为工作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都应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意识强、生态治理能力强、生态服务功能强、生态经济实力强的生态强省。

找准推进“四个转变”的结合点

省委政研室 马化伟

“四个转变”作为治青理政的新思路,是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方法路径,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创新性、实践性。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该立足各自实际,找准工作结合点,奋力开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局面。

在走出绿色发展道路上找准结合点。生态资源是青海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是青海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青海最大的发展。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建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共同推动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迈进。

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找准结合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把人民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抓好民生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们要谋民生之利、办民生之事、解民生之忧,凝心聚力,鼓足干劲,团结动员各族群众奋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

在融入全国发展战略中找准结合点。只有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发展优势才能充分体现。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高站位,主动对接。紧紧抓住对口援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战略机遇,深化交流合作,形成务实高效、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在增强内生动力中找准结合点。人民群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力量。加强“三基”建设,完善引才育才用才工作机制,为新青海建设提供组织和人才支持。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创业就业技能。提升市场发展活力,培育更多的农牧区新型经济组织、有创新能力的特色优势企业、企业家和农牧区能人,走出一条动力足、创新多、发展快的共赢发展道路。

致力于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省政协 王化平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尽快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既要让群众生活的更加富裕,也要重视文化引领,形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文化氛围。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明确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文化成果;要重视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健全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重视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有青海特色的社会价值体系。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民族群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注意从各民族、各宗教不同群体价值观中吸取有益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的元素,不断健全和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让各族群众享受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大对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要充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激发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四个转变”为引领加快转型发展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辛全洲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实现“一个同步、四个更加”的奋斗目标,对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是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期,贯彻落实“四个转变” “一个同步、四个更加”的目标要求,电大也应着力推进“四个转变”。

从注重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变。一要以青海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针对性强的地方特色专业,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二要广泛开展职工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教育及各类培训。依托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青海继续教育网络园区。

从注重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举转变。一要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到2020年力争达到10个左右,覆盖西宁、海东及六州州(市)府所在地。二要实施“远程老年教育推进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省50%的县(市、区)开展远程老年教育。

从注重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并行转变。一要加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水平,增强研究实力,深化研究领域,拓展研究范围。二要完善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的研究机制,实现教师个人职业的发展和职称层次的提升。

从封闭的自我发展向开放的联合发展转变。一要继续深化与省域内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高职学校的合作办学与培训工作,实现合作双方利益共享及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二要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根据省厅的部署,组织落实好我校与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能力。

高校服务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思考

青海民族大学 赵燕武

高校是各民族优秀人才汇集和培养的地方,理应在推动“四个转变”特别是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中走在全社会前列,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之地。

创新工作思路,构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王国生书记指出: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在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不谋民族团结更不足以谋全局工作。我们必须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创建工作,探索完善“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知识竞赛+选树典型”六位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使学校发挥引领作用。

抓好日常教育,筑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价值观层面加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从根本上构建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意识。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同质性,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会贯通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使其成为各民族都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强化学科建设,构建更加合理的学科结构布局。重点打造以生态、民族、宗教、青藏高原研究为方向的藏学、民族学、宗教学、生态学、藏医药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力争使其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设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工类应用型专业。

立足国家战略,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针对新问题新情况,集中力量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在“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藏区社会治理体系、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管理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讲好青海故事凝聚前行力量

青海日报社 莫自才

青海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一如既往地学习好宣传好报道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既是历史使命,更是政治责任,应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讲好青海故事,凝聚前行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着力增强报道的“高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做好党代会精神宣传报道作为检验自身“四个意识”“两学一做”成效的具体举措,紧紧围绕“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谋篇布局,进一步革新宣传报道手段、方式、方法,精心策划组织每一次宣传报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做到宣传报道上跟得紧、抓得实、走在前。

强化舆论引导,着力增强报道“厚度”。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通过更有特色、更有风格的文字和图片,宣传报道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扎实的作风,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而奋斗的生动实践,讲好青海故事,传播青海好声音,切实提高党报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发挥党报优势,着力增强报道“深度”。凝聚各方力量,汇成宣传合力,充分发挥党报传统优势——言论和深度。继续办好以《青报观察》专版、重点述评为代表的深度报道,以《江源评论》周刊、各个版面言论为代表的理论、评论报道,让报纸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的“合围”中体现出自身优势和主流媒体的“强音”。

创新报道方式,着力增强报道“广度”。努力实现文字、图片、视频“标配化”,平台、渠道展示“多元化”,云端、掌上、网站三种直播“专业化”,更多运用新媒体先进技术与适应移动端的传播手段,用精彩鲜活的形式和内容,让报道更趋大众视角、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