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第一书记”的三篇“好文章”

22.02.2016  08:12

  青海新闻网讯 2月13日,农历大年初六一大早,在西宁过年的“第一书记”达哇便急匆匆赶到医院探望生病住院的尼玛卓玛和乌金巴毛,并送上自己的1000元慰问金。

  这两位患者都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小苏莽乡多陇村,他们曾患有严重的疾病。多陇村是玉树州纪委监察局的扶贫驻村点,驻村“第一书记”达哇了解到他们的病情后,立即帮助他们到西宁治疗,目前两人已基本康复,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多陇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村落,全村283户人家中,低保户、五保户就有127户,几乎占了全村户数的一半。加上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久病致贫人口多等实际情况,村里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村民之间也互不来往,各过各的。

  现在不一样了,自“第一书记”扶贫驻村以来,多陇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春节期间,亲朋乡邻聚在一起对“第一书记”达哇进村后做的三篇“好文章”称赞不已。

  第一篇“好文章”,还得从如今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村“两委”班子说起。驻村之前,达哇听说多陇村的情况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来想去,达哇想办法从州民政局争取到2500公斤粮食和50条毛毯,送到了牧民家中。东西虽然不多,但这一举动让人心聚在了一起,村民们开始将“两委”班子当成了“知心人”、“家里人”,有事找“书记、村主任”成了现在多陇村的一种常态。

  刚驻村的那几天,达哇就组织党员干部走访了42户牧民群众,虽然他们住的都是灾后重建的80平方米的居民房,差别都不是特别大,但“第一书记”达哇走访后,心里有了一本小账。第二天晚上他便召集村里的27名党员召开大会,具体协商粮食与毛毯的分配办法。最后,经过大家协商,将粮食和毛毯全部分给了老党员、老社长、老书记、残疾户以及村里威望高,为村里做过贡献的人。

  “只要心往群众身上想,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就可以换来群众的信任,付出点滴汗水,赢得沉甸甸的回报。东西虽小虽少,但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是值得的。”达哇深有感触地说道。随后达哇还创出了“利益面前退一步,困难面前进一步”的多陇村基层党建新模式。

  第二篇“好文章”做的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多陇村三个家庭来说是最暖心的事。尼玛卓玛和乌金巴毛患病多年,原本家庭贫困,经济拮据,两个家庭实在没有能力继续给病人治疗。早年退伍的尕玛多杰老人家庭贫困,一直靠低保补助金维持生计。达哇在走访中了解到三个家庭的情况后,马上就联系州医院,然后又利用去西宁开会的时机,给他们联系了住院治疗的医院。经过治疗,这几天尼玛卓玛和乌金巴毛的病情都有了好转,用患者家人的话说,“早晨跟下午不一样,昨天跟今天不一样”。而对于尕玛多杰来说,不仅日子一天天变得好起来,还找到了一份新工作,那就是看管村党员活动室,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报酬。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前面工作做足了,达哇开始了第三篇“好文章”。驻村走访中达哇发现,多陇村处于河流交汇处,发展蔬菜大棚地理优势得天独厚。达哇开始跑部门要项目,终于把州红十字会50万元的“菜篮子”工程落地多陇村,还协调海东市的菜农专门负责春节后的种植管理。村里原本有三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哇就从小处着手,做大做强牦牛毛鞋垫的工作。目前制作设备已经引进,销售门路也有了,就等着“滚雪球”赚钱了。贡尕社至今不通移动网络,对牧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达哇再次联系州电信部门,谈妥了投资达300万元的通讯基塔的建设项目……

  三篇“好文章”,一片新天地,精准聚焦多陇村脱贫攻坚面临的最现实性、最关键性的问题,在实现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路上,“第一书记”达哇通过不懈努力和追求,带领和激励着周围的人们奔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