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第一书记”的三篇“好文章”

22.02.2016  13:07

  2月13日,农历大年初六一大早,在西宁过年的“第一书记”达哇便急匆匆赶到医院探望生病住院的尼玛卓玛和乌金巴毛,并送上自己的1000元慰问金。

  这两位患者都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小苏莽乡多陇村,他们曾患有严重的疾病。多陇村是玉树州纪委监察局的扶贫驻村点,驻村“第一书记”达哇了解到他们的病情后,立即帮助他们到西宁治疗,目前两人已基本康复,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多陇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村落,全村283户人家中,低保户、五保户就有127户,几乎占了全村户数的一半。加上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久病致贫人口多等实际情况,村里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村民之间也互不来往,各过各的。

  现在不一样了,自“第一书记”扶贫驻村以来,多陇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春节期间,亲朋乡邻聚在一起对“第一书记”达哇进村后做的三篇“好文章”称赞不已。

  第一篇“好文章”,还得从如今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村“两委”班子说起。驻村之前,达哇听说多陇村的情况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来想去,达哇想办法从州民政局争取到2500公斤粮食和50条毛毯,送到了牧民家中。东西虽然不多,但这一举动让人心聚在了一起,村民们开始将“两委”班子当成了“知心人”、“家里人”,有事找“书记、村主任”成了现在多陇村的一种常态。

  刚驻村的那几天,达哇就组织党员干部走访了42户牧民群众,虽然他们住的都是灾后重建的80平方米的居民房,差别都不是特别大,但“第一书记”达哇走访后,心里有了一本小账。第二天晚上他便召集村里的27名党员召开大会,具体协商粮食与毛毯的分配办法。最后,经过大家协商,将粮食和毛毯全部分给了老党员、老社长、老书记、残疾户以及村里威望高,为村里做过贡献的人。

  “只要心往群众身上想,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就可以换来群众的信任,付出点滴汗水,赢得沉甸甸的回报。东西虽小虽少,但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是值得的。”达哇深有感触地说道。随后达哇还创出了“利益面前退一步,困难面前进一步”的多陇村基层党建新模式。

  第二篇“好文章”做的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多陇村三个家庭来说是最暖心的事。尼玛卓玛和乌金巴毛患病多年,原本家庭贫困,经济拮据,两个家庭实在没有能力继续给病人治疗。早年退伍的尕玛多杰老人家庭贫困,一直靠低保补助金维持生计。达哇在走访中了解到三个家庭的情况后,马上就联系州医院,然后又利用去西宁开会的时机,给他们联系了住院治疗的医院。经过治疗,这几天尼玛卓玛和乌金巴毛的病情都有了好转,用患者家人的话说,“早晨跟下午不一样,昨天跟今天不一样”。而对于尕玛多杰来说,不仅日子一天天变得好起来,还找到了一份新工作,那就是看管村党员活动室,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报酬。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前面工作做足了,达哇开始了第三篇“好文章”。驻村走访中达哇发现,多陇村处于河流交汇处,发展蔬菜大棚地理优势得天独厚。达哇开始跑部门要项目,终于把州红十字会50万元的“菜篮子”工程落地多陇村,还协调海东市的菜农专门负责春节后的种植管理。村里原本有三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哇就从小处着手,做大做强牦牛毛鞋垫的工作。目前制作设备已经引进,销售门路也有了,就等着“滚雪球”赚钱了。贡尕社至今不通移动网络,对牧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达哇再次联系州电信部门,谈妥了投资达300万元的通讯基塔的建设项目……

  三篇“好文章”,一片新天地,精准聚焦多陇村脱贫攻坚面临的最现实性、最关键性的问题,在实现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路上,“第一书记”达哇通过不懈努力和追求,带领和激励着周围的人们奔向新生活。(洪玉杰)

   赵月灵的新年愿望

  2月19日,伴着清晨的第一抹亮光,赵月灵起床精心把自己打扮了一番,“过年这几天早上不用去买菜,所以有时间把自己收拾精神点,用最好的状态迎接客人!”收拾完自己,赵月灵便和店里的工作人员一起忙活起来了,和面、拌凉菜、煮茶叶蛋......再过一个小时,吃早餐的客人就要陆续来了。

  眼前这个面容清秀的女孩子,你很难想象,她不仅是西宁力盟商业步行街里一家面馆的老板,她还拥有一个占地5亩的养殖场。这个面馆算是她第二次创业了。2010年从本省高校毕业的赵月灵,进入乐都区一家医院实习,成为了一名白衣天使,工作忙碌而充实,但赵月灵总感觉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自己“创业”的想法开始在她心中萌发。2011年她毅然决然地“弃医从商”,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八点左右,面馆迎来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过年好,你今天来的早啊,还是老样子——牛肉面加蛋吗?”赵月灵热情的招呼着老熟人......

  “来我这吃面的都是附近商场的人,刚开业的时候为了扩大知名度,我挨个去发传单,一来二去的和大家就熟了。”赵月灵边收拾碗筷边说。

  因为还在过年期间,面馆的客人比平日显得少了一些。“我初六就开门营业了,那几天没什么人,这几天慢慢的人多了起来。初五我从乐都回西宁的时候,我爸特别不愿意,想让我在家多待几天,多陪陪他们,但是我着急,在家坐不住啊,这面馆刚开业时间不久,一切都还没走上正轨。等面馆像我的养殖场一样办成熟了,我就可以多陪陪我的家人了。”说起不能陪家人多过几天节,赵月灵满是内疚。

  过了早餐时间,赵月灵和店里的工作人员得了一会闲功夫,大家开始吃早饭,而赵月灵只端起了一杯水,一饮而下,“饿过头了,这会吃不下。多少年了我都已经没有吃早饭的习惯了,几年前刚开始创业办养殖场的时候,每天比现在辛苦多了,早上四五点起床,收拾完圈舍,照顾完所有牲畜,也就到中午了。创业的过程真的是很艰辛。想想当初的艰难,我能坚持到养殖场走上正轨真的很不容易,我还挺佩服当初那个坚强的自己。”回忆起创业初期,赵月灵眼里泛起了泪花。

  “现在好了,养殖场办的很红火,已经交给了父亲,面馆经营的也不错。从今年开始,我准备为我的下一个梦想而努力奋斗,那就是环游中国。我不想总是待在一个地方,重复同样的生活,可能我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女孩吧。”赵月灵非常自信地说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  张晓英)

   农民工的贴心“娘家”

  2月15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桦林乡,走进一楼办公室,“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农民工工会工作示范点”、“首家农民工工会”的荣誉牌匾醒目地挂在西墙上。乡党委书记指着中间那块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牌匾说:“我们是全国唯一获得该荣誉的乡镇单位。”

  当天,恰巧有几位劳务经纪人和农民工代表来乡上开小结会议,会后,他们便与记者聊起了这些年乡农民工工会带给他们的巨大变化。

  在大通县东北部14公里处的桦林乡,居住着3698户15757人。这里平均海拔在2700米左右,全年以冰雹、霜冻、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全乡劳动力约占总人口的50%,全乡群众收入的60%靠劳务输出获得。

  尽管自然条件落后,但如今“优秀农民工”、“产业致富带头人”、“优秀劳务经纪人”等在桦林乡这片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行各业的农民工在社会竞争压力巨大的环境下,通过乡农民工工会的努力帮扶,敢于争取更多外出的就业机会,令自己的视野更开阔。

  桦林乡农民工工会自2003年成立至今,全乡有14个村级工会委员会,已有1471名农民工入会。一直以来,农民工工会努力促进劳务输出由季节型向长期型、本地型向外地型、苦力型向技术型、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建立了上下里外的信息沟通网络,开展了各类劳动技能培训,不断加大输出力度,并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雪中送炭,给予关爱。西沟村的马生军,现在已是乡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2004年,他参加了农民工工会组织的拉面匠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能后,大胆的他带着家人先后来到广东省佛山市、海南省三亚市开起了拉面馆、馍馍铺,经过不断的付出,9年间积蓄达到200多万元。

  2013年,他回到家乡创业,自己投入大部分积蓄开办了玉荣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并积极吸纳村民来场里上班,带动养殖户15户,年创收20多万元。充满干劲儿的他还在胜利村开办了三江源清真速冻饺子厂,生意也非常红火。“我希望今后能把自己的养殖场办成重点的龙头企业,带领广大的乡亲进一步扩大增收渠道。”马生军道出了他的新打算、新期盼。

  桦林乡驻格尔木劳务输出联络站负责人马成录说,现在村民外出务工的精神头可足了,为了满足大伙的劳务需求,农民工工会在格尔木、热水煤矿、新疆库尔勒、三亚、海口等地建立了建筑工人、煤矿工人、棉花劳务、“拉面经济”4个劳务协作点,在外务工的村民,若是遇到纠纷、维权、子女上学等问题,工会也会第一时间出面解决。如今,“娘家”一词,早已成为农民工工会在大家心目中的代名词。

  桦林乡党委书记杜永仓说道:“‘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这个荣誉,不是一代人的努力,而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辛付出取得的,荣誉背后,是压力更是动力。‘输出一人,脱贫一家人,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发展劳务品牌,拓宽输出渠道、建立农民工信息平台,让广大农民工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刁永萍 罗珺)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