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高原土乡的民族团结之花 ——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26.07.2018  10:14

  市委常委、互助县委书记陶启业与县委副书记、县长安永辉调研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图片来源:互助创建办

  互助千人安昭舞比赛。摄影:周海新

  民族团结进步文艺演出进社区。摄影:周海新

  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文艺演出。图片来源:互助创建办

  学生参加2016年首届丝路花儿艺术节演出活动。图片来源:互助创建办

  青海新闻网讯 团结是宝,和谐是福。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莽莽祁连山南麓,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地域被称为“彩虹的故乡”,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全县辖19个乡镇294个村近40万人口,有土、藏、回、蒙等28个少数民族,其中土族7.4万人,占总人口的18.5%。

  “民族团结山歌响,友谊花朵满园香;情深好比鱼和水,同上新阶奔小康。”正如山歌所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互助的乡民世代躬耕,与歌舞相伴,以纯朴智慧体现着独特的乡土文化,以乐观豁达编织着多彩的梦想,以青稞美酒的芳香迎接着四海宾朋……40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在土乡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着绚丽多姿的土乡文化,共同建设着3424平方公里的美丽家园,共同培育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璀璨之花。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群众基础,互助县委县政府立足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实际,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为根本,以解决问题、共创和谐为重点,通过健全机制、丰富载体、精准施力、打牢基础工作等有效措施,开创了全县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群众和乐、社会和谐的新局面,谱写了互助民族团结进步奋斗历史的新篇章,并于2017年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

  举旗帜健全机制引领创建

  在互助,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有这样的工作志向:“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被互助县各级党委、政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谋划,牢牢把握住了民族工作主动权。

  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为引导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团结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的道理,互助县坚持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县、乡“一把手”挂帅,党政主要领导“三亲自、四带头”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同时,科学编制创建规划,精心制定《互助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互助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测评体系》和5个配套文件,重点对创建工作的目标、内容、举措等作出全面部署和任务分工,推进创建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监督考评是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互助县严格落实县级分管领导、包干领导督办责任制,县级分管领导和包干领导经常性深入联系部门、乡镇和村社开展实地督导检查,构建了“督查督办、目标考核、问效问责”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确保了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有人督办。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全面形成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把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使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改变,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共同”主题,把发展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创建工作的核心。

  同时,互助县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为目标,开展了以学习宣传全国、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的学习教育工作,将《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纳入普法规划,充分利用“法律七进”“法治宣传月”等宣传契机,在全县干部群众中进行重点学习宣传,在全县努力营造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了全县干部职工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意识,全县民族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得到加快。

  春风化雨,让党的方针政策在土乡大地落地生根,一批争做民族团结事业上的引领者、践行者、推动者竞相涌现。

  李仁英是互助县东山乡大庄村的土族村民。他二十多年来敬养汉族老人李长旺,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老人虽然不是我亲生父亲,但是我愿意像侍奉亲生父亲一样孝顺他。”李仁英说。

  此外,还有更多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基层民族工作者和普通群众,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给予人民群众大爱,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力量;他们把各族群众当亲人,赢得各族群众的厚爱。

  接地气让创建贴近基层群众

  随着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互助县高度重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民族文化事业、民族文化产业齐抓并进,逐年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体活动,逐步形成具有土乡气息的特色文化品牌。

  贺灵年是互助县丹麻镇拉庄人,是远近闻名的“攒劲人”。这不仅是对他为人的赞誉,更是对他所做好事的评价。

  从当兵入党到退休回故乡,贺灵年任劳任怨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退休后,贺灵年便一直住在村里,忙着他的“夕阳红事业”。

  冬季的农村是农闲时节,许多群众一有空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影响了邻里的团结。贺灵年便借各种节日,主动出钱出力,组织动员村里群众参加活动,消除一些小隔阂。

  “把人的思想工作做好就是我的梦。”组织各种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及民族政策,促进村子的团结,讲家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退休后的生活让贺灵年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让大家从心底里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贺灵年重拾对曲艺的爱好,将村子里十多名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拉庄曲艺歌舞演唱队”,并利用农闲时节排练。现如今每逢村里谁家有喜事,都会邀请演唱队到家演出,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深受村里人的欢迎。后来有些老年人看到演唱队办的如此热闹,便自己购置乐器自愿加入到演唱队来。每逢镇上组织的活动,贺灵年都会带着他的演唱队积极参加。

  为突出宣传主题,贺灵年巧妙构思将宣传材料重新编写,并结合传统曲艺演唱方式,用一种全新的宣传方式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唱给群众听。他亲自执笔撰写了涉及传统社火、曲艺歌词、民间文化等主要内容的《丹麻民间文化汇集》,先后自编自唱《十八大精神放光芒》《歌唱感谢共产党》《惠农政策暖万家》《新编十劝人心》《依法治国人人夸》等贴近农村、贴近生活的文艺曲目。

  这只是互助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个缩影。互助县还依托党校、乡镇远程教育基地、“千名干部下乡”、村(社区)党支部等活动阵地,坚持分层施教,组建老干部“宣讲团”、文艺宣传队、先进事迹报告团等宣讲队伍,打通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典型就是旗帜,有了旗帜才能快速进步。近年来,互助县坚持示范引领,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全面推进”思路,在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培树典型、选树示范点,引领带动全县创建工作。

  丹麻镇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高铁新区学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互助县民族中学、嘉仪·洛桑公却三排被国家民委、国务院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互助县中医院、王正芳被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目前,全县市级先进集体9个,先进个人14名,县级先进集体30个,先进个人40名。

  丹麻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姚学明介绍说,为了进一步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丹麻镇以文化活动为依托,强化了镇和村的宣传设施建设,完善了村矛盾纠纷调处体系,通过让群众“先看、后赏、再讲”的宣传模式,强化的各族群众之间的团结,也让丹麻镇跻身“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和“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镇”的行列。

  瞄靶心着力保障民生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让他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互助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的着力点,全县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连年保持在80%以上。

  互助县五峰镇纳家村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该村累计争取到158万元资金,全面建设了全民活动广场及40多盏太阳能路灯,栽种了7000余株松树、丁香等植物,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贫困户郭金风告诉记者,看着村子里其他人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她心里很是焦急,一想起如何能尽快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早日脱贫致富,就整夜睡不着觉。2017年开春,郭金风种植了2亩绿色蔬菜和几亩中药材,当年仅这项收入就增加了千余元。“脱贫的关键在于我们贫困户要有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行动,只要我们自力更生,加上国家的各项帮扶政策,相信很快就会过上好日子了。”郭金风说。

  在互助县东沟乡姚马村,新建的广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这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展示出了新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村主任姚富全说,近几年,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下,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农户的院墙、大门都进行了改造,去年人均纯收入达7300元左右。

  2017年,互助县实现43个贫困村退出,1.97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08%,较2015年建档立卡时降低了10个百分点,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互助县实施“全面改薄”等教育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3%。互助县人民医院在全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第一,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互助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榜上有名。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落实社会保险资金5.4亿元,发放城乡低保金、优抚补助等各类救助资金1.7亿元。

  促进就业是保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互助县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仅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1792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挣到了钱。”互助县群众李女士说。

  另外,在2017年,互助县抓住国家将土族纳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扶持的有利契机,积极申报项目,落实项目建设工作,共申请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7036万元,占全省专项资金的29.2%,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取得了小资金解决大问题的实际效果。

  从脑山的南门峡到川水地区的哈拉直沟,从松多草原到五峰的沟岔村落,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加快发展的场景比比皆是。

  重治理保一方和谐安定

  和谐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谐稳定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保证。

  为了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全面深化“平安互助”“法治互助”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互助县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互助县东街社区共有8349人,土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占全社区人口的30%,在实施“网格化管理”工作中,该社区结合“多城联创”活动,开展了“四点半课堂”“家长学校”等活动,积极邀请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定期给社区群众讲解民族团结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等方面的知识。

  2017年,东街社区依托“社区民族之家”项目,进一步扩大宣传方式及载体,完善宣传文化基础设施,给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大家了解了政策,也有了活动的经费,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为促进社区的团结很有帮助。”互助县东街社区居委会主任张花说。

  70岁的沈爱德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信息员。闲余时间,他与其他信息员一样巡逻、环保,为社区创建作出了贡献。

  据张花介绍,东街社区在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采用“互联网+”的治理方式,在每栋楼房设置了楼栋长和信息员,每栋楼房的单元门上设置了矛盾纠纷上传二维码。这些工作人员发现矛盾后会及时调处,并将事态情况层层上报解决。全社区每年共有50%的矛盾纠纷信息来源于新媒体渠道。下一步,社区将利用自媒体,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受理平台,真正为社区群众办一些事实。“我们的工作性质就像朝阳大妈一样。”张花说。

  团结稳定是各民族发展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群众之福。几年来,全县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508件次,化解率达98%。多年来,互助县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这也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范、长期保持和谐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互助县紧扣创建关键点,着力强化了宗教事务管理,加大民宗干部培训力度和寺管干部管理,精心组织开展了教风建设“回头看”、和谐寺院创建和寺院法制教育工作,完成25座宗教活动场所和341名教职人员的建档立卡工作。积极推广“五统一”管理模式,先后在甘禅寺和花园寺实施了僧舍统建工程。全力建设藏传佛教寺院“一个中心、七大模块”的“互联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正在稳步推行。

  走基层 让创建成果惠及群众

  来互助旅游的人必定去过小庄村。这个地处互助土族故土园5A级景区的小庄村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小庄村现有村民610人,2017年,全村旅游收入达到980万元,培训收入达100万元,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3000多元提升到2017年的13570元。

  在谈到小庄村为何有这样的发展速度时,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国龙介绍说,团结稳定是小庄村发展的前提,目前长期居住在小庄村从事经营的外来户超过了600人,已经与本村群众融入到了一起。

  9年前,刘品财来到小庄村开办了农家乐,由于他为人诚实、谦虚厚道、助人为乐,生意做得越来越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和气生财,小庄村的团结氛围很好。”刘品财说。

  “不管是哪里的人,只要你遵守村规民约、搞好邻里关系,你就是小庄人。”王国龙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庄村发展农家乐经济的环境很好,恶性竞争的现象越来越少,2018年,来小庄村旅游的游客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威远镇党委副书记薛生海认为,小庄村是民族聚居村,做好本村群众之间、本村群众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团结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这是小庄村面临的压力也是最大的优势。有了坚强和稳定的组织平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才能繁荣发展。“只有把各族群众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坚定不移跟党走,并用土族传统技艺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能走好致富路、平安路、团结路!”

  据了解,互助县通过载体创新、示范带动、辐射推广,深入推进“十进”活动。截至2017年年底,“进家庭”方面,全县89471户被评为平安家庭,四星级以上文明户32523户,创建率32%;“进学校”方面,已命名挂牌30所,创建率达100%;“进乡村”方面,已命名挂牌19个乡镇,创建率达100%,294个村已命名挂牌276个,创建率93.9%。“进机关”方面,有68个机关已命名挂牌62个,创建率达91.2%。“进社区”方面,已命名挂牌8个,创建率达100%;“进寺院”方面,已命名挂牌21个寺观道所,创建率达84%;“进军营”方面创建率达100%;“进企业”方面,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已命名挂牌15个,创建率达75%。

  在互助这片沃土上,这首青海“花儿”不仅真情、生动地唱出了互助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更是唱出了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间的深情厚谊,让互助的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丽,越开越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