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媒体记者油田行】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坚守一线虽苦但无悔

13.12.2017  15:29

  

  中石油青海油田花土沟狮子沟采油作业区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樊永涛 鲁东 摄影报道) 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然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艰苦环境也让人望而生畏。对青海石油人来说,环境再苦也不怕,最难忍耐的,是对家的难以割舍。

  近日记者来到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敦煌教育生活科研基地,这里生活着大部分石油工人的家属,而生活基地与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之间相隔达550多公里。记者了解到石油工人实行轮班制工作制度,这就意味着每年与家人的团聚时间只有6个月,上班时,陪伴石油人的只有风沙、黄土,和家人联系也只有电话与网络。“有许多夫妻双方都在中石油一线工作。他们和工友商量调休,才可以争取到相处的时间。但有了孩子以后,需要有人在家陪伴孩子。于是,父亲和孩子相处两个月,母亲和孩子相处两个月。至于夫妻双方,只能在换班的那天,在敦煌和花土沟的中途匆匆见上一面。工程紧的时候,连匆匆一面也被省去了。”中石油青海油田党委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李啟香告诉记者。

  狮子沟采油作业区采油三班班长杨扬

  在花土沟纵横交错的沟壑里,记者见到了狮子沟采油作业区采油三班班长杨扬。从小听着父亲讲石油会战的故事、看着爸爸努力当好石油工人的经历,小时候的杨扬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当一名石油工人。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杨扬回到了青海油田成为一名一线石油工人,也成为一名“油二代”。

  参加工作后,杨扬并没有因为自己从名牌大学毕业而娇气,而是给自己定下目标,尽快独立顶岗。从此,在狮子沟油田采油三班常常看到一个瘦高的身影,一袭红工衣,一顶安全帽,跟着师傅跑现场、爬塔器,脏活、累活更是抢着干。然而对于现场的工作,杨扬不满足于跟着别人干,而是凡是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把技术原理和科学道理弄个明白。为此,笔记本成为他最好的“伙伴”,走到哪儿、带到哪儿、记到哪儿。只要听到跟技术有关的事或者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立即记下来,回去潜心研究。就是凭着这样的拼劲,年轻的杨扬迅速成长起来,当上了采油三班班长。

  在敦煌基地杨扬父母为记者讲述杨扬童年趣事

  高原,高寒,高温,缺氧,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这些在杨扬看来都是常态,工作离不开他,父母和妻子也离不开他。杨扬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时父母来作业区看他,从敦煌到花土沟,550多公里,父母驱车8个多小时才到达。“我觉得这里还是我很喜欢的环境,虽然说工作有些艰苦,气候有些恶劣,但是想到前辈们父辈们在这片油田上所作出的贡献,我自己觉得无怨无悔。”杨扬说。

  正在建设中的油井

  “听父亲说,父辈们刚来青海油田工作的时候住的是帐篷,经常会有9-10级的大风,帐篷被刮飞,工人们就披着老羊皮的棉衣呆一宿。他们后来住地窝子,虽然没那么冷了,但往往是上边刮大风,下面下沙子,严重的时候,风停以后,要先把沙子挖出来才能出门。”杨扬讲起了父辈们的故事。 “就像我父母说的,油田就是我的家,我应该用我的热情和我的青春,把我的家园建设得更好。”在青海油田有许多特殊的“石油家庭”,家中有油一代、油二代,甚至油三代,“铁人精神”就是这样在一个个家中诠释传承。

  工人们忍受风沙和孤独,艰苦奋斗,他们最在意、最牵挂也最内疚的是小家。然而,正是有无数个小家的支持,才得以让青海油田的石油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正如杨扬所说,“这么苦的活儿总要有人做,我们做了其他家庭就能团圆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