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湟鱼洄游奇观 关注青海湖生态

25.06.2015  18:58

  青海新闻网讯  特别关注:为了栖息在圣湖的精灵  

  每年从初夏开始,生活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的牧工加悟才让就忙碌起来。

  一到四、五月份,黑颈鹤等候鸟就从南方飞回到青海湖畔的湿地,开始组建家庭,繁衍后代。作为刚察县森林公安局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义务监测员和协管员,加悟才让每天要花几个小时到附近的那仁湿地巡查,保护这里的鸟类不受到认为的干扰和伤害,并且做好巡查日记。

  加悟说,随着6月份央视对湟鱼洄游的第二轮直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湟鱼,关注青海湖的野生动物。

  青海湖不仅是湟鱼的家园,青海湖及其周边水系统流域所孕育的广袤高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也为普氏原羚、黑颈鹤、棕头鸥、斑头雁、棕熊、赤虎等众多鱼类、鸟类、兽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是它们共同的家园。

  普氏原羚是被称为“比大熊猫还珍惜的野生动物”,上世纪早期曾广泛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青海的部分区域,种群数量巨大。但上世纪50至70年代,普氏原羚遭到史无前例的捕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和萎缩。到20世纪末,普氏原羚仅分布在青海湖的部分地区,而且因为草原的划分和承包,普氏原羚只能生存在被网围栏、铁路分隔成的8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内,种群之间很难进行基因交流。

  同样,青海湖畔的黄羊、野驴等野生动物也遭到了省内外捕猎者的大肆捕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鸟类的境遇也不容乐观,1975年之前,人们甚至可以在鸟岛上随意捡拾鸟蛋。凡此种种,都给青海湖区域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伤害。以普氏原羚为例,到20世纪末,仅统计到300余只个体。1996年普氏原羚被列为IUCN红皮书的极危级(CR)动物,1999年被列入我国濒危兽类红皮书极危级动物。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苏醒,开始反思——依靠什么力量来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

     法治,为野生动物保驾护航  

  要想改变野生动物被任意伤害的状态,就必须从以前的无人管理、无法可依的状态中走出来。

  1975年8月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成立,并在1997年1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2003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颁布,使环青海湖地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有了进一步的法律保障。

  为了将法律落到实处,青海湖环湖区域的共和、刚察、海晏和天峻四县都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和林业森林公安执法机构,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的专项执法打击活动。

  50名加悟才让这样的民间环保人士被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聘请为野生动物义务监测员和协管员,他们一边从事生产,一边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成为执法部门的千里眼、顺风耳和左膀右臂。

  2007年我国首个普氏原羚专属保护区——“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在刚察县正式揭牌成立, 2009年,在护区建立保护站,为开展普氏原羚保护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普氏原羚栖息地保护范围,2005年,普氏原羚重要栖息地共和县江西沟农场2000亩农场歇耕地、草地被划拨给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普氏原羚救护基地。同时,将刚察县1万亩农场歇耕地划为普氏原羚栖息地,建立了普氏原羚特护区。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普氏原羚栖息地破碎化程度,促进了种群间的交流,同时也有利于青海湖周边地区的湿地及其鸟类、鱼类资源的保护。

  在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省林业厅在环青海湖普氏原羚重点分布区建设了18处普氏原羚种群交流试验通道,野外饮水点3处,恢复和扩大栖息地2.45万亩,降低网围栏高度试点20公里,有效地缓解了普氏原羚分布区栖息地破碎、种群间交流、枯水季节饮水等生存问题。

     科技,为野生动物拓展生存空间  

  电脑屏幕上,斑头雁在专注地孵蛋,鱼鸥低头觅食……点击鼠标,鸟儿迁徙的几千公里路线在屏幕上清楚地显现。

  在青海湖鸟岛视频监控室里,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视频监控系统。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研员何玉邦说告诉记者,青海湖野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实现保护区核心区域全面覆盖的最大的野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也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青海湖主要候鸟集中繁殖地的全覆盖与监控监测。该系统面向野生鸟类疫源疫病实时监控与保护、鸟类行为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多方面的综合应用,大大改变和提升了青海湖保护区在保护、管理、科研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不仅如此,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及相关院所,开发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基础数据库”系统,以发挥各所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共建共享相关科研成果,促进相关科研创新发展。

  为有效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从2003年至今,我省每年不断加大对普氏原羚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牧业围栏对其栖息生存影响的调查。2009年至2014年,我省科技工作者还对青海湖流域的水鸟、猛禽进行资源调查工作,对水鸟、猛禽的种类、数量、生境类型、活动状况等内容进行记录。这些活动,为今后拯救保护普氏原羚、野生鸟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爱心,为野生动物营造温馨家园  

  这几天,刚察县政府和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几天后即将举办的“青海湖观鱼放生节”做紧张的准备工作。自2006年以来,“青海湖观鱼放生节”已举办了七届,最近两届的放生鱼苗都在七八百万尾左右。

  县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项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游客一睹成千上万条湟鱼逆流而上产卵的盛况,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将人工孵化的育苗放生的行动,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慈悲心。

  “青海湖是环湖地区的藏族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深受藏传佛教重视与自然相处的观念的影响,崇拜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根深蒂固,这使他们无形中承担了保护重要物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责任。这种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正是青海湖地区长期以来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何玉邦说。

  刚察县森林公安局办公室主任李联邦告诉记者,据他所知,很多人通过救护野生动物和参加放生,从此不再吃湟鱼,有的甚至积极行动成为野生动物的救助者。

  举报偷捕湟鱼的行为,救助受伤的鸟类和兽类,到普氏原羚专属保护区清理垃圾……在现代环保意识和传统慈悲文化的推动下,青海湖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爱护、救助野生动物的行列中,为它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发挥法治、科技和爱心的力量,青海湖畔的野生动物的家园变得一天比一天美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环湖区域未发生一起捕杀普氏原羚的案件,滥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被基本杜绝。据有关部门统计,濒危物种普氏原羚数量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了2014年的1190只。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2014年的222种, “水—鱼—鸟”共生的青海湖生态平衡系统初步形成。

     唯愿今生呵护你——护鸟使者李英华30年的鸟岛守望  

  爬上青海湖鸟岛中这座只有0.11平方公里——名为蛋岛的小岛,斑头雁和棕头鸥在半空欢快地展翼疾飞,颇为走运的是,我们一眼便认出了穿着绿色军大衣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岛保护站站长李英华,这位名副其实的“鸟王”守望鸟岛已整整30载,看着他黝黑的面庞和瘦小的身体,不禁令所有在场的记者心生敬佩!

  他用几近自豪的语气和目光向我们描摹着鸟岛的四大候鸟。

  斑头雁是爱情卫士,它们是青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夏候鸟。最让人惊叹的是它们的忠贞和勇猛——结成配偶后终生厮守,一旦丧偶,它们将孤独终老;

  鱼鸥是空中无赖,它们是天生的捕鱼高手。不过,本领高强的家伙却好吃懒做,总想不劳而获,常常偷取邻居斑头雁的筑巢材料,甚至偷食雁卵,闹得四邻不安。

  棕头鸥是“双面”美女,它们有着雪白的羽衣配上红色“长靴”和著名的樱桃小嘴,被称为山寨版“小龙女”。

  鸬鹚是慈父慈母,它们的嘴长而带钩,是有名的潜水冠军和捕鱼能手。每天早晨外出觅食,把找到的食物储存在喉咙的备囊中,傍晚时分就回家喂孩子。

  “时至今日,青海湖区约有223种鸟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留鸟。”李英华告诉我们,目视直击,他能准确判断并叫出100多种鸟类的名称,着实令我们艳羡不已。

  他还告诉我们,飞到青海湖蛋岛上的斑头雁、棕头鸥,在四五月间开始求偶产卵育幼。到了秋天,候鸟羽翼丰满分批次起飞,形成鸟阵,乘着逐渐加强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向大西南铺天盖地而去。

  5月正是青海湖观鸟的“黄金季节”,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透过蛋岛观鸟室玻璃发出惊叹。此时的李英华眉目间情不自禁地含着笑意,他讲述道,生态系统充满神秘与奇妙,在青海湖湟鱼大规模洄游季节,候鸟集中繁殖的季节也开始了。青海湖目前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四大夏候鸟等多种鸟类,除斑头雁外,其余三大夏候鸟全部以青海湖湟鱼为食。候鸟蜂拥而至、伺机捕食。食物显得匮乏,鱼鸥开始冒险偷其它候鸟的蛋和刚孵出的鸟儿。

  “今年,鸬鹚平均喂养4只幼鸟,说明今年洄游的湟鱼数量有所增加,也说明青海湖生态向好,鸟越多,鸟粪滋养的青海湖的藻类、微生物、浮游物也越多。而湟鱼的主要食物就是水中微生物、浮游物等,相反,如果鸟少了,青海湖的湟鱼就无以为食。鱼鸟共生这种奇特的生态循环便由此而来。”李英华说。

  1985年,年仅19岁的李英华怀揣青春的懵懂,从西宁来到鸟岛就职,终日与带翼的天使为伴。那时候的鸟岛生活异常艰苦,八九个人住一间宿舍,冬天靠炉火取暖,吃不到新鲜蔬菜,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唯一的电器就是手电筒,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经年累月与寂寞为伍,与孤独奋战。

  然而,这一坚守,就是整整30年,他把靓丽的青春和一个男人不可言喻的爱留在了鸟岛。“我和鸟儿有个约会,不,用守望一生的约定更为合适。”他曾这样感慨道!今天,皱纹已悄悄爬上了他的眼角与额头,白发不经意间占据了黑发的位置,对此,他无怨无悔,甚至颇感欣慰。

  这份欣慰来自于鸟儿对他的厚爱,整个鸟岛唯有他一人可以靠近鸟儿仅一米左右的距离,并从它们的鸣叫声中判断出鸟儿的情绪。

  这份欣慰来自于鸟儿给予他的感动,他知晓产蛋期的斑头雁在孵化期的28至30天内,雪天任凭羽毛落上厚厚的积雪,连身子都不晃动一下,他知道,斑头雁害怕抖动身体,会降低鸟蛋的温度,影响孵化。

  这份欣慰来自于鸟儿回报给他的众多人生启示,鸬鹚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保护子女的“亲子观”,斑头雁为伴侣衔鱼示爱、为死去的配偶孤独终老的“爱情观”,棕头鸥一生不惜心力为族群尽义务的“人生观”等等、等等,李英华自忖鸟儿给了他很多、很多!

  这份欣慰来自于他细心呵护鸟儿的意义所在,鸟岛上的鸟类在逐渐增多,周边的湿地中时不时还有一些野生“外来户”……眼下,鸟类的迁徙、交配、孵化等一系列过程都有了高清视频监控器,李英华和同事们足不出户就能从电脑上全程掌控。

  今年,从三月底至今,他还没有回过一次家,90岁的母亲和默默肩负家庭重担的妻子,是他心中永远的愧疚!守望鸟岛,这个刚毅的青海汉子只有独自注视着鸬鹚岛前那块兀然而立的秃石时,把心中的思念倾诉给在它那浑圆的脊背上数千只黑色的鸬鹚窝!听到这里,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想要为他分担些什么的冲动,或许能够在鸟儿的孵化期能帮他补好被偷吃鸟蛋的狐狸破坏的保护网,或许能够在雪野的昏暗帐房中与守护孵卵鸟儿的他说说话,或许能一同分享当无数的中外游客惊叹鸟岛的壮美时他内心无以名状的满足感,或许……

  然而,我们唯有铭记,一个惟愿今生呵护鸟儿的守望者,他叫李英华,在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为支持丈夫的事业历尽艰辛的妻子——陈金凤,他们对鸟儿的热爱,感染着一代代从五湖四海的纷至沓来的游客,我们惟愿,备受呵护的鸟儿永驻鸟岛,鸟岛的守望者们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