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绿色发展新亮点吸引眼球

28.01.2018  22:15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崔永焘 摄影报道) 1月28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省环保厅副厅长冯志刚、省林业厅副厅长邓尔平、省发改委副主任于明臻、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甘学斌等,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所发布的内容,充分展示了我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加快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崛起的重大实践成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宣传组长向清凯主持,宣传组副组长赵宏强出席。   时值严冬,中华母亲河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湟水河静静流淌。青海人最直观看到的是天空更蓝了,河水变清了。天蓝水清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行动为抓手,狠抓重点工作落实,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区域流域持续改善。围绕“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要求,我省继续把湟水流域作为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程治污与环境管理并重,湟水河干流总体水质改善明显,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所下降,对照《青海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确定的15个断面,11个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比例为73.3%,比2016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民和桥出境断面稳定达到Ⅳ类水环境功能目标,Ⅲ类水质占比进一步提高。 省环保厅副厅长冯志刚发布   省环保厅副厅长冯志刚说,针对湟水流域缺水性污染特征明显、重点支流生活型和面源污染凸显等问题,我省将以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为主攻方向,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继续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两头抓、促中间”,着力推进湟水河水污染防治由污染源控制向水质保护治理、由主要污染物削减向环境质量改善、由单一污染治理向流域综合治理的全方位转变,到“十三五”末使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Ⅲ类水质比例达到50%,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受高原气候影响,人们在寒冬里感受不到绿色的森林,但人民群众知道:来年开春,高原大地又将是一片嫩绿——2017年,我省坚持把规模化造林作为推进国土绿化,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加快“四个转变”,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全力推进植绿增绿进程,形成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造林绿化新机制。全省营造林面积首次突破400万亩,达到403.8万亩,为历年平均任务量的2.5倍,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为再造青海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注入了强劲动力。 省林业厅副厅长邓尔平发布   “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干出一个新青海”。省林业厅副厅长邓尔平说,去年我省造林绿化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全省国土绿化任务从190万亩增加到400万亩,增幅超过往年一倍多。2017年全省用于国土绿化的资金达达到38亿元。全省5517万亩天然林、7441.4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得到应管尽管。目前,全省有近10万名护林员在守护林木。横跨西宁、海东两市的湟水百万亩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计划8年完成新造林238万亩,该项目在今年正式启动,将补齐东部地区缺乏综合生态治理工程的短板,实现全省重点生态区域内重大生态工程全覆盖。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将达到8072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7.5%,河湟地区森林覆盖率超过30%,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承载力。   时代在变,产业也在变。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呈现绿色发展提速、产业升级突破、动能转换加快的良好局面。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生物、特色农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服务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全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滚动实施100项改造提升项目、100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精深加工等取得新突破,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方向转变。以优势资源能源为基础的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配套不断完善。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快,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局面加快形成。全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按年度制定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工作方案。2017年,在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安排了49项重点工作,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省发改委副主任于明臻发布   省发改委副主任于明臻说,我省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经济创新发展为引领,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聚焦重点领域,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壮大具有青海资源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经济、高端装备、网络信息等新兴产业,做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推动我省产业从资源能源型向绿色循环型、由低端要素支撑型向创新驱动型、由粗短重型向高精新特型、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支撑可靠、资源特色鲜明的产业新体系。   地处三江源核心腹地的玛多县是万里黄河流经第一县,黄河流域年总径流量的43%在这里汇集而成,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的美称。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甘学斌说,全县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来抓,遵循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福祉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取得了绿色富民、绿色惠民的生态实践成果。 玛多县委常委 副县长甘学斌发布   玛多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突出生态保护优先,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多措并举落实惠民政策、开展生态补偿新机制,推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逐步形成了发展与保护、保护与民生良性互动互促的局面,坚持“以人计算、按户发放”的原则,落实新一轮草原奖补资金,发放补奖资金25682.84万元,全县3415户牧户受益,同时按照山水林草湖系统治理的要求,统筹实施三江源二期工程、湿地保护、湖泊群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生态保护设施、管理能力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点工程,进一步增强功能分区之间的联通性、协调性、整体性,将山水林草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保护和管理,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融入自然生态之中,成为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玛多县紧扣“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成国家公园”要求,严格落实生态公益岗位设置,将管护队划分成123个管护分队开展管护工作,实行“组织化巡查、网格化管理”,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全员培训方案,全县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管护员2167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40户,园区内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管护员1684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22户,实现了园区内生态管护员“户均一岗”的目标,生态管护员工资由每人每月1400元提高到1800元,让牧民群众在参与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国家公园园区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增强了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进程。逐步搭建起了牧民群众发挥生态保护主体作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平台与载体,不断激发牧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的动力,如今,一系列强牧、惠牧、富民政策的实施,使农牧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收入呈现多样化,有力增进了藏区各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央驻青新闻单位和省垣新闻媒体众多新闻工作者表示:无论是一年来亲身见证的青海发展历程,还是连日来对参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采访,大家都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青海高原积聚着的强大绿色能量在江河源头涌动,并将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迸发出来,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到2020年我省林业投资150亿元以上
  青海新闻网讯 2018年一大批对青海林业生态建设意义非凡的项目和举措将得到实施,令人振奋。记者从2月7日召开的2018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省全面实施、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到2020年,完成国土绿化1200万亩,林业投资在150亿元以上。全省林地面积保有量1.Qhnews.Com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25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人民政府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 —2018年1月25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