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构建社会“微组织”释放治理“大能量”

22.08.2019  17:20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祁连县立足农牧区群众居住分散、服务半径大的县情实际,积极探索“枫桥经验”祁连化的有效途径,以党组织为核心,广泛动员专业法律团队、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小区物业公司、机关企事业单位保安、农牧区生态(草原)管护员、环卫工人、村警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打造条块结合、无缝衔接的“蜂巢”治理模式,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基层社会“微组织”释放治理“大能量”。自2013年以来,祁连县连续6年未发生重大事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先后荣获全省“2013-2017年综治维稳先进集体”和全州“2013-2017年维稳先进地区”称号。

  党建引领,政府“独唱”变社会“合唱”。针对农牧区和城镇社会发展对社会治理的需求,对症下药、因地施策,培育各具特色的社会组织,提升整体治理能力和水平。聚焦城镇社区治理中群众生产生活的“急愁难”事,把党建工作的组织链条由社区延伸至神经末梢的居民小区、楼栋、院落中,构建党组织引领,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保安队伍、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成条块结合的社会治理蜂巢“微组织”,分行业、按区域“组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快递代收、水电网维修、消防隐患排查、人口信息登记、电梯安全检查、突发事件救助、心理疏导关爱、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化解、看家护楼等“家门口”服务,不断增强小区治理的“造血”功能,释放治理活力。截至目前,全县组建3家“红色物业”公司和1支保安队伍,96个居民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45家机关单位、3家超市和12家金融单位实现保安全配备。立足点多、线长、面广的农牧区实际,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党员为主力,吸纳入党积极分子、平安志愿者、护林员、生态(草原)管护员等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和事佬”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治保队伍,以“定时、定岗、定范围”方式,开展纠纷调处、普法宣传、服务代办、抗洪救灾、隐患排查,解决群众家庭急事、难事、琐碎事,发挥群众自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千里眼”和“顺风耳”作用,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截止目前,全县群防群治队伍达5000余名,排查解决小隐患2000余处,开展代办服务3000余人次,代收快递、物件10000余件。

  群策群力,百姓“琐事”让群众“解决”。坚持群众事情群众办、群众问题群众解,把全县退休老干部、老干警、老教师、老劳模、老党员等“五老”人员吸纳到基层治理体系中,引导“五老”人员由“退位”变“进位”,组成68支人民调解队,利用“五老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群众口碑等优势,开展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劳资关系、草山地界、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领域的矛盾纠纷化解和政策宣讲、法律宣传等工作,为基层治理发挥“余热”。组建由爱心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社区工作者、机关党员等为主力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利用志愿者队伍覆盖面广、机动性强的优势,开展寻人寻物、办事引导、应急救助、隐患排查、义务巡逻,形成“群蜂筑巢”效应。截止目前,群防群治队伍调处矛盾纠纷83件,占全县矛盾纠纷总量的85.5%,1名调解员获得“全省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全县志愿者队伍达46支1100余人,发现解决各类问题隐患1200余条。2015年,广东游客李女士不慎将装有2万余元现金的钱包丢失,依靠群防群治力量,第一时间找回并物归原主,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法治保障,专业“需求”由对口“供应”。立足矛盾纠纷复杂、群众法治需求精细的实际,依托7个乡镇和50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室),统筹法官、检察官、专职律师、法律工作者、警官、村警等法律专业人员力量,下沉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所,推行“一村一站两警一顾问”机制,以“联点包村”的形式,为村、社区群众提供法律问题咨询、法律文书代写、矛盾纠纷调处、法律政策宣传等专业服务,把群众法治需求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夯实基层法治根基。由17名专职律师组成“法律顾问团”,担任县级法律顾问,参与县委县政府、职能部门重大纠纷调处、行政应诉、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等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截止目前,村警采集社情动态124条,开展法治宣传300余场次,协助公安机关破案10起,9名村警获得“全省优秀村警”称号。法律顾问团审查文件15份,提供法律服务31人次,代写诉讼书67份,解答群众咨询429人次。根据省统计局群众满意度调查显示,我县群众对政法综治工作的满意度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列。

祁连精织“三张网”淘尽社会治理“万千事”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如今村里打麻Qhnews.Com
异地交流互相学习 人民调解正在推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法院
城中法院关举办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使用推广培训会
    根据《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关于推广使用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