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都市报】西宁:一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的进行曲

26.11.2015  19:16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3年前,在西宁街头随处可见的这句标语,今天看来已变成现实。

      3年来,西宁市围绕生态环境、林业产业、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和森林资源安全能力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治山、治水、治城的生态绿化工程,城市绿地总量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2015年,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40项评价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评价标准,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楼在树中、人在绿中、林水相依、林路相嵌”的城市环境和生态格局,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绿色支撑和生态保障。

      如今,绿色,已成为西宁市鲜明的符号;绿色,已成为西宁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新优势;绿色,已成为西宁这座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城市一张能拿得出手的靓丽名片。

      不懈播绿,二十余载坚守

      曾经,西宁市的绿色家底很薄。

      西宁作为西部高原城市,气候高寒干旱、自然条件差,适生植物少、生长缓慢,生态治理难度大。“西宁的山上不长草”,这是多年前外地人描述的西宁。

历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和绿化工作,多年来,西宁市坚持不懈搞绿化,在荒山上种下幼苗。渐渐的,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大树,形成了林海。

      1989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建设工程。2005年,西宁市委、市政府在两山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由西宁地区的各部门、各行业划片承包绿化责任区。

      多年持续不断造林绿化,南北两山绿化总面积达23万亩,栽植高规格苗木2000万株,初步形成了以乡土针叶树为主,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山地森林,构成了大规模的城市风景线和绿色屏障,为西宁创建森林城市、打造宜居城市打下坚实基础。26年来,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7.2%增长到75%,成为我省城市生态建设的典范,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充分彰显了各级领导的远见卓识。历任省、西宁市领导高度重视,担任总指挥,深入实地安排部署视察指导,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造林绿化工作始终保持高层推动的态势。

      但是,西宁市并未就此停下植绿播绿的脚步。

      为适应城市建设的新形势、城乡绿化建设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西宁市启动创森。2012年,西宁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森领导小组,全面开展森林城市建设。

      坚定不移治荒山,持之以恒搞绿化,年年植绿不断线。

        在创建实施过程中,西宁市相继启动实施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建设、机场高速路沿线景观绿化、四边绿化、新农村绿化、北山美丽园建设等城乡绿化重点工程。

      每当春季来临,万物复苏之时,青海大地蔚为壮观的场景就是全民参与的义务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大行动。

      在河畔、在山区、在平川、在路旁、在学校、在村庄、在城市,到处都活跃着义务植树的队伍。

      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市民群众,不论是企业老板还是员工,不论是部队官兵还是在校学生,不论是耄耋老人还是稚幼孩童,在同一个季节,在不同的地方,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种下一棵棵树,播下一片片绿。

      通过几代人不懈努力,西宁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全面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目标。2015年9月,西宁创森工作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的现场核查及评审,认为西宁市符合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城市。

      天蓝水碧,青山滴翠,绿树成荫,芳草如茵,鲜花绽放,景色秀美!每一位到过西宁的人都这样啧啧称赞。

      荒山铺绿,震撼人心!每一位参与造林绿化工程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慨叹。

      四边绿化: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是西宁市创森的目标,也是市委、市政府回应人民群众对碧水蓝天渴望的庄严承诺和具体行动。

      特色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灵魂,有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西宁市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坚持从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地理特点和文化历史传承的实际出发,走本地化、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西宁市着力体现高原城市生态特色、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树立精品意识,力求从大处着手,从小处着眼,努力提高森林城市建设水平。

      科学规划。立足西宁实际,结合环山、滨河、抱川的自然生态特色,确立了“高原花城,森林西宁,魅力夏都”建设理念,构建“一核、二区、三轴、四环、多园”森林城市的总体布局,通过实施生态环境、产业、文化三大体系16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森林城市。

      突出区域特色。西宁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地带,境内三川一水,四周环山,山体与谷地呼应,地貌丰富,风格独特,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突破了以往小西宁的概念,统筹市区三县,在建成区、主城区、市域范围三个空间层次上重新进行了定位,将市域内的森林、水系和湿地等特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森林网络。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城镇园林绿化、主题公园、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机场高速路沿线景观整治、四边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双增长,初步形成了以城镇居住区为核心、浅山水土保持区和脑山水源涵养区为基础、河道川水景观带为绿轴、市区和三县环城公园为屏障、众多森林公园和林业产业园为精品的城市森林网络格局。

      坚持以城区绿化为核心。以两山绿化为背景,郊县绿化为依托的“三环”绿化战略,以增加森林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绿量为重点,加大城乡绿化建设,建成了一批面积大、标准高的风景防护林。三年完成人工造林56万亩,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绿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主色调”。

      出门见绿:满足市民对生态环境的多种需求

      创森的目标最终还是造福于民。几年来,西宁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域建成并免费开放9座主题公园,建成了一条绵延32公里的绿色生态廊道、6000亩的绿地与水面互相融合,成为市民的天然氧吧……

      如今,市民出门见绿、开窗闻花香听鸟鸣已不再是奢望。

      按照“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西宁市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共谋生态福祉的坚定信念,加大生态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绿地和河岸绿化景观建设力度,改善城乡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多种需求。

      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和合理布局公园绿地,在公园分布较少的城区进行“主题公园”建设,以再现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主的9座主题公园全部建成开放。持续开展三川一水综合治理和绿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流经城区境内的湟水河、西川河、南川河和北川河全面实施了绿化和景观建设,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湟水国家湿地公园。

      结合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大街头绿地新建和改造力度,利用城市道路夹角地、荒滩地等进行临时绿地建设,结合道路新建改建实施绿化建设,实现了出门见绿,步行500米有休闲绿地的目标,基本满足了市民日常游憩的需求,市民幸福感不断提高。

      着眼长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如果说山上建林、身边增绿是西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量的增长,那么突显富民产业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则是西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质的提升。

      创森过程中,西宁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西宁地区实际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苗木花卉、中藏药种植、森林旅游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格局,实现了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共赢。

      目前,全市有育苗单位1944家,育苗基地面积达1894.7公顷,年出圃各类苗木达15026.73万株,年产值8490万元,种苗产业已成为西宁市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集中在大通国家森林公园鹞子沟、察汗河两个景区,鹞子沟景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开发经营,察汗河景区由大通宝库林场自主经营,每年门票收入在50万元左右。依托森林资源兴办“林家乐”“生态茶园”等,全市已建设“林家乐”“森林人家”524家,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

      全市已建立中藏药种植基地21处,种植面积达1404.5公顷;树莓基地3处,种植面积约300公顷;林下养殖基地17处,经营面积950公顷,林下经济实现年产值近1亿元。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增加林地综合效益,加速构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经济双赢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立足创新:提高生态绿化建设的科技含量

      在规划设计上精益求精,在资金使用上精打细算,在树种选择上精挑细选,在栽植管护上精雕细琢……机制创新如一把标尺,刻写和丈量着西宁市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建设生态文明的精度和高度。

      坚持“依法治林”。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把生态建设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先后制定颁布了《西宁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西宁市林业管理条例》《西宁南北山绿化条例》《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了林业地方法制体系。将现有林地纳入生态保护的底限,严格控制林地使用和恢复管理,努力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严格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和林地征占用管理制度,全市没有发生严重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破坏森林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重大案件。

      创新防治机制。提高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和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防控工作水平,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大幅下降。通过不断强化森林防火责任,创新森林防火工作机制,加大防火宣传、督导和检查力度,落实各项防扑火措施,实现了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火灾过火面积和受害面积三下降。

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改革调整市、区现有林业行政职能,建设工程从政府管理职能中剥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全面推行规划建设、养护管理作业招投标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事企分开、建管分离、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生态建设管理新机制,城乡绿地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注重科技,立足创新。针对造林绿化、良种繁育、产业发展、养护管理等城乡绿化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先后进行了干旱浅山造林技术推广应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良造林苗木繁育技术等方面的课题研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攻关。三年来,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达千万元,取得成果13项,目前在研项目14项。从中央、省级财政争取资金1400多万元,进行绿化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建立科技示范点,生态绿化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坚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将义务植树工作与林业重点工程、通道绿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组织开展警民共建、军民共建及市民义务植树、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使全民义务植树走上了“基地化、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累计共建义务植树基地203个。

      坚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目前全市已普查认定古树名木188株,出台《西宁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对全市所有古树名木进行了建档、挂牌,并签订保护管理责任书,落实了管护责任,每年有针对性开展修剪、专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复壮措施。目前,西宁市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如今,这些得到保护的古树已成为西宁城市发展的见证。

      古城西宁,虽已入冬,但这里的一簇簇绿意似乎在告诉大家,这个城市的生态正在变奏,这颗“绿色明珠”已冉冉升起,正向着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宜居之城、幸福之城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