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深度破解青海湖生态密码

14.06.2016  21:55
      6月12日,中央电视台《湟鱼洄游季再探青海湖》直播节目落幕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该节目总执行导演郑昭红,以了解央视拍摄的意图、幕后的故事。

   关键词:深度解密

  郑昭红说,5月,邂逅美丽的青海湖,拍摄《湟鱼洄游季再探青海湖》,站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我们试图从报道深度上拓展延伸,破解鱼鸟共生的生态密码。湟鱼洄游搅动了整个生态链,我们的理念是,接触最本质的东西,展现青海的绿色发展、生态环保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破解湟鱼洄游密码,我们大量引入高科技,助力科学考察。例如,“信标”湟鱼的投放、水生生物的调查、候鸟环识的监测、湖边信息化系统的运用。郑昭红举例说,记得相关专家曾说,湟鱼在夜晚是不洄游的,但通过信标门的监测,发现湟鱼夜晚大量溯流而上。

  郑昭红表示,此次现场直播在技术手段上,第一次用水下摄像的形式,第一次录制了生态故事系列片《崖壁日记》,第一次实现直升机直播常态化,第一次应用天地对接的直播方式,第一次给湟鱼绑上了洄游信标,第一次借助飞艇实现空中拍摄……

   关键词:见证升级

  “今年,我们把摄制重心落到一个‘再’字上,如果说去年对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的视角投射,仅局限于搂草打兔子。那么今年,我们更多的关注转向新修的洄游通道。

  郑昭红说,湟鱼是否能适应新通道?青海湖流域人畜饮水紧张问题是否解决?小湟鱼搅动了大气场,今年我们欣喜地发现,去年阻挡湟鱼洄游的永丰水库大坝,今年已改建成了湟鱼洄游的“绿色通道”。为此,我们不禁为青海改善生态环境的大手笔点赞。

  “永丰水库大坝成了观光景点,湟鱼有了自己的洄游台阶;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又投入6000多万元,正在建设第二个裸鲤增殖放流站,不胜枚举的生态环保行动,让我们看到生态青海建设更加坚定的决心。”郑昭红感慨。

   关键词:讲好故事

  “讲故事就是讲细节。”郑昭红介绍,此次央视直播摄制了四集《崖壁日记》,前后持续一个月,摄像和保障人员一直蹲守在拍摄现场,披着军大衣,吃着方便面,夜里躺在冰冷的睡袋里……而且,为了把故事讲得感人,还特意选了两名妈妈记者——宁夏站的许梦哲和河北站的杨海灵,她们的孩子都一岁多了,之所以选择她们做编导,就是为了能更淋漓尽致地表现斑头雁妈妈对孩子的无比关爱与精心呵护。

  《崖壁日记》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讲得有人情味,寓情于理,表达自然。节目播放后,无数观众都被深深打动,包括我们。

   关键词:成就感动

  我们奔着大美青海来,也为了让青海更大美。我们对湟鱼洄游的报道始终恪守一个原则,这就是为青海湖好,为青海好,为中国好。

  来了两年,没有时间欣赏青海湖的景色。很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游客,带着家人来看湖,来观鸟。每当拍出大美青海的壮美时,审片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会齐声鼓掌,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真诚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