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时代”迸发的柴达木精神(下)——说人说驼说莫河

26.11.2019  11:24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提起莫河,人们想到的除了那里的人以外,就是那里的骆驼。本文将分别从艰辛的驼工、忠实的骆驼和“多元”的莫河,三个角度展现莫河骆驼场的昨天和今天,继续领会柴达木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艰辛的驼工

  在莫河骆驼场历史陈列馆,摆放着一本《李得瑜老驼工参加西藏驼运和青藏筑路回忆录》,翻阅文字,记者从中领略了一位驼工的艰辛驼运史。

  现居敦煌的李得瑜老人,1953年报名参加西藏运输队。当年11月13日,李得瑜从香日德出发。队里根据白天刮大风的特点,决定晚上1点出发到第二天早上10点再宿营。由于海拔较高,面条下到锅里,就变成了一锅白泡泡,完全没有了面条的形状。一站接着一站前进,有些人精神不振,个别人想退下来回家。中队领导抓住人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做思想工作。由于在锥锥草上行进,有一部分骆驼的蹄子被刺破,无法行走,骆驼开始死亡了。

  当时总队有严格的纪律,人饿死也不能吃驮着的面粉等运输物资。于是在后面的行程中,人短粮、驼缺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到达三道梁后,是大年三十。队里决定,休息一天让大家过个年,吃个年夜饭。于是,各小队之间互相调剂了余粮。三十晚上,他们小队吃了一顿小米稀饭,正月初一早上,他们把所有的空面袋子再次抖了一下,吃了一顿稀糊拌汤。就这样,他们的年算是过完了,粮食也基本吃完了,他们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天有不测风云,行至唐古拉山顶峰时,队友们感觉头疼眼花,视线不清,呼吸困难,鼻子是青的,嘴是紫的。在唐古拉山顶峰宿营后,一夜之间,大雪把帐篷、物资和骆驼全部埋了,大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有的骆驼直卧着就死了。天一亮,驼工拉着剩下的骆驼赶快下山,在山顶待得越久人驼性命难保。

  返回格尔木后,出发时的1000多峰骆驼只剩400峰了,而李得瑜和他的队友孙兆存成了全队的佼佼者——两人打联手拉的15峰骆驼都活着,总队部嘉奖了他们。

  李得瑜说,后来他在莫河骆驼场工作了31年零11个月,于1985年退休。

   忠实的骆驼

  在一次运输途中,大地被冰雪结结实实地覆盖着,带的粮草快吃完了,好不容易碰上一片草滩,覆盖着一层冰雪不说,那些枯黄败落的草紧贴着地面,长腿的骆驼很难吃到。不少骆驼很快就掉了膘,瘦成骨头架子,一峰峰倒了下去。驼工们便纷纷凑过去七手八脚地帮着或拉或掀,但是还是起不来。为了赶路,他们只能抛弃倒下的骆驼。尽管人和骆驼的粮草都十分短缺,在这离别之际,驼工们还要匀出一把粮食给这些奄奄一息的骆驼。他们伸出颤抖的手,拍拍骆驼,把粮食送到它们的嘴边。也许骆驼再也无力吃东西了,但驼工宁肯自己挨饿也要留给它们一点吃的。人和骆驼一路同甘共苦走来,分别时就像割心头肉一样难过。

  留下那些无法同行的骆驼后,驼工一步三回头,泪水洗面。可怜的骆驼显然已经感觉到主人要遗弃它了,便使出最后的力气叫着,有的竟然扑腾着站了起来,却又立即倒了下去,哀叫不已。主人不忍心,又返回去抱着骆驼哭起来,再次掏出兜里自己舍不得吃的那点干粮喂骆驼。这回骆驼张嘴吃进去了干粮,但却无力嚼咽……

  被遗弃的骆驼,有的过了几天竟然奇迹般缓过了劲,自己站了起来,也许是主人留下的那点干粮救了它的命。驼队远去了,它们只能孤独无助地在草滩上寻觅食物,这时,如果被后面驼队的人碰巧遇上,就会把它们牵上,让其归队。当它们重见主人时,像跑丢了的孩子找到了娘,依偎着主人凄切地叫着,还不时地用头抵主人伸过来的手。主人抑制不住地流着泪,用嘴亲亲它的耳,用头顶顶它的眼。

  这些从死亡线上再生的骆驼,后来一直走到了拉萨。动物也像人,有了一次死里逃生的痛苦历练,它们就变得坚强了,似乎它们也被柴达木精神感染了。

   “多元”的莫河

  在莫河骆驼场历史陈列馆,有一份20世纪50年代柴达木事务办公室发给莫河骆驼场的文件,写着:“中央指示,调给中燃部及中地部使用骆驼,总共是570峰,同时需驼工100人,兽医5人。”据记者进一步了解,1955年至1959年,超过100个勘探队给莫河骆驼场递过申请骆驼的报告。1955年起,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全面拉开帷幕,上千名地质队员被派进柴达木盆地,骆驼成为远征探宝的唯一交通工具,大约4000峰骆驼走向无人区。

  1956年3月份,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在莫河开发农业基地,在完成繁重运输任务的同时,全场干部职工又投入到开垦荒地的工作中。莫河骆驼场依靠骆驼运输、开荒种地来发展经济,为国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仅历史政治功绩卓越,同时经济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资料显示,1962年,每个莫河人平均为国家创利润18.8元;1963年,增产红线急剧上升,平均每人创利润417.4元。

  困难面前,驼工精神让他们不放弃,不抛弃。1986年12月,为彻底解决莫河骆驼场多年亏损的问题,这里兴办盐厂。经过3个月的艰苦劳动,一条长达5.6公里的公路延伸进了盐湖,随后挖掘出来的原盐一车车运往全国各地。

  时至今日,在驼工精神的鼓舞下,公司审时度势,致力于实现转型升级。茶卡盐湖“天空之境”知名度日益提升,而莫河骆驼场距茶卡盐湖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因此,该地区依靠地缘优势,导流游客,提升了莫河骆驼场的旅游产业发展。莫河骆驼场的旅游主要致力打造五大景点,即千峰驼园观赏区,“西藏运输总队”红色历史宣传教育区,豪华木屋、亲子星空观景房区,特色餐饮服务区,莫河盐厂观光摄影区。同时,带动传统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莫河骆驼场茶卡羊、柴达木福牛等肉食及副产品的附加值,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新亮点,力争实现莫河骆驼场的二次辉煌。

  结语

  在历史的大潮中,饱经沧桑的莫河人触摸着时代的脉搏,及时转变着生产和生活中的角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于他们来说,一切在变,唯独血脉里流淌着的血液和那血液激荡着的不尽的驼工精神演变而来的柴达木精神始终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