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7.10.2017  11:39

  高铁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在操场上体育课

  乐都区土官沟山村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做游戏

  青海新闻网讯 “十二五”期间,海东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110多亿元;2011年至今,各类补助资金到位近20亿元;海东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13%;2017年海东市高考上线率达99.44%……

  一组组骄人的数据,再次奠定了海东教育在全省教育中的地位。十八大以来,海东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各类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政府购买学前教育覆盖城乡

  近日,记者来到了乐都区土官沟山村幼儿园。崭新的门窗,富有童趣的墙饰以及孩子们清脆的笑声让这所幼儿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教师巴才智措正带着孩子们跳健身操。锻炼身体的同时,孩子们也收获了如歌声里唱到的快乐……

  “ 2009年的时候,乐都区3至5岁的幼儿共有8481名,而能够在幼儿园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幼儿只有2861名,并且这些幼儿全部集中在城区,农村地区的幼儿只能接受学前一年的教育,并附设于小学的学前班接受非正规的幼儿教育。”乐都区教育局赵有傲说。

  2009年9月,乐都区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实施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即以设立“山村幼儿园”的方式,填补发展空白,乐都区在贫困山区启动了“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试验项目,开启了海东学前教育新模式——海东早教模式。

  从最早的“走教点”到后来的“早教点”,再到现在的“山村幼儿园”,海东市不断地改善办园条件,优质资源逐步扩大,普及程度逐步提升。但是学前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数量增加后,保教人员缺乏且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经费困难难以及时启动运转、保教质量不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东市不断创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2016年,海东市出台《海东市学前教育项目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乐都、平安、互助、循化为试点县(区)。各县(区)教育部门严格按照购买程序,编制购买计划,公开相关信息,签订购买合同,认真组织实施并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督导检查。同时,海东市制定了《海东市市级示范园评估奖励办法》,由市级财政给予2所市级示范园一次性奖20万元,发挥示范性幼儿园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海东市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通过实施“山村幼儿园”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举措,努力丰富全市尤其是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基本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点、利于全面普及、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学前教育办学体系。全市幼儿园从2013年的105所增加到目前的355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2013年的70.5%提高到现在的80%。

   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份信任,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安区古城回族乡中心学校,教师们正在对刚结束的录播公开课进行讨论和总结。

  为了建设“乐教善教”的优秀教师队伍、探索教与学的有效方法,2015年以来,古城乡中心学校全面开展了“221”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说课、评课+上课、观察+反思、议课等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的新课堂,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我可以吸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以更饱满的热情去带动学生学习。”古城中心学校教师孙海华说。

  教师队伍日趋成熟,学生素质教育也要实现均衡发展。走进古城中心学校综合楼,标准化实验室内宽敞明亮,设备一应俱全。舞蹈室里孩子们身着演出服装,在老师的节拍中兴致勃勃。结合乡村少年宫项目,目前古城乡中心学校已开设了书法、美术、乒乓球、象棋等24个兴趣班,加之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勤、孝、善、智、诚”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衡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海东市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确保了义务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各县(区)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无条件接受外来人口和本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目前,海东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13%。

  另外,海东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学校建设力度。201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标准化学校、特色高中、学前教育三年二期行动计划、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全面改薄”等重大教育建设项目,累计实施建设项目1353项,总建设规模124万平方米,总投资达到37.5亿元。同时,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信息化设备和教育技术装备总投资达3.7亿元。

   六年行动提升教育质量

  为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办学水平,并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5月底,海东市全面出台并启动了《海东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开启了海东从教育大市到教育强市迈进的新征程。

  《行动计划》提出海东市未来6年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严管重教、提高质量、服务大局”,明确了教育发展八个方面的目标。在实施中,海东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规划、经费、重点项目工程“三个优先”,统筹优化教育资源,转变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持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规模、结构、布局“三个协调”。通过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等八项措施,全面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海东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以上,并按10%比例逐年递增,主要用于市级教师培训、教研、奖励资金等的支出,保证了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各县(区)作为实施行动计划的主体,每年也拨付资金专项实施行动计划。同时,各县(区)印发了《专项督导检查方案》,将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纳入对学校检查督导的全过程。

  此外,海东市不断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海东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向农村、山区倾斜,乡及以下学校任教教师不受岗位职数限制优先聘任。并从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拓展补充渠道、提高生活待遇、优化编制管理、提高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制定了27条具体措施。同时加大培训力度,2013年至今,海东市共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1.99万余人次,组织1.2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网络培训,遴选108名中学英语教师、6名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和18名中学管理人员参加出国研修。

   追求卓越首所高校启航

  2014年,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在乐都开工建设,标志着海东教育顺利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2015年9月,学院顺利挂牌成立,首届招生816名新生,海东首所大学诞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顺利实现了海东人的大学梦。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无到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陆续投入使用,并积极主动深化与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合作关系,探索实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模式。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专业设置进一步优化,实现了与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相互衔接,吸引力明显增强。

  目前,高职学院共有学生3087人,开设了物流管理、商务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互联网金融、学前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17个专业,成立了机械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管理系、教育系、旅游系等5个系部。学院现有教职工23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45%。同时外聘企业行业精英为学院教师团队,为学院内涵建设提升发力。2016年,通过人才引进和招聘的方式为学院选拔教师63名,学院师资力量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