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族 大政策 快发展 各族群众勠力同心摘穷帽

17.07.2019  11:02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被置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安排,为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海东市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战中,精准把脉、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全面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2017年,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循化县在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中率先“摘帽”。2019年,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退出贫困县,对全市各县区更科学有效地开展脱贫攻坚具有启示意义。

婚事简办后的新婚小夫妻

农家乐后厨各族群众互帮互助

  全市上下一面旗

  近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作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民族地区调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指导部署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

  ◆责任体系:充分发挥部门联动机制优势,加大合作交流力度,人口较少民族所在县成立由县长或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落实各项工作。逐级立下军令状,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

  ◆政策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已出台的保障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用足用活扶贫开发等政策。通过落实个性化脱贫标准,建立以培育持续稳定增收产业引领贫困户脱贫,以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贫困村退出机制。

  ◆投入体系:2013年至2018年投资8.49亿元实施少数民族发展项目1530项,重点用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建设,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扶持发展的整体合力。

  ◆动员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

  ◆监督体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扶贫领导小组对各地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巡查。

  ◆考核体系:组织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和媒体暗访,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

  建设美丽家园,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群众增产增收……在循化县三兰巴海村,300余幢新颖漂亮的二层雕梁画栋的庭院错落分布。目前全村“撒拉人家”餐饮接待点已经达到35家,效益最好的“撒拉人家”年纯收入达60多万元。全村仅旅游餐饮服务收入达到500多万元。三兰巴海村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文明村、党建工作省级示范村、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乡村旅游工作先进村等多项殊荣。

  三兰巴海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也是我市把具体任务落实到村、落实到户的一个缩影。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直接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诸多切身问题,深得人心,得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藏家乐让群众吃上生态饭

盘绣产业园里土族妇女领到工资

  干群聚力风帆扬

  “为贫困户办实事,解难题就是我们干部的责任。”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有这样一位干部,年龄不到40岁,但工作扎实、吃苦耐劳。在近三年来的扶贫攻坚战中,他凭着超前的意识、开拓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推动文都藏族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屡获佳绩,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好乡长。他就是海东市循化县文都藏族乡乡长多巴。

  领导干部勇作为,贫困户脱贫信心足,二者凝成了一股绳,没有办不成的事。

  “我家愿意退出低保。”

  “我们家也愿意退出低保。”

  民和县新民乡千户湾村低保调整会上,党员田永刚和乔德红面对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主动做出响亮回答。

  田永刚和乔德红家都是因病致贫,多年来一直靠领取低保维持生计。这几年田永刚的老伴病情比较稳定,田永刚便带着儿子就近打工,一年下来也有五六万元收入。乔德红的大儿子当粉刷工,小儿子在新民乡供电公司当司机,每个月也有固定收入,日子慢慢好了起来。享受低保,让两名老党员在党的好政策下渡过了生活的难关,脱了贫主动退让低保,两名老党员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党员的本色,赢得了群众的赞声。

  为培养党员创业带富能力,切实增强农村脱贫开发主体动力,海东市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技下乡、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同时,把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干部的实践课堂,激励党员干部冲在脱贫一线,争当“党员致富示范户”,在群众中立标杆、树榜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致富带头人、家庭、个体发展势头迅猛,群众投资入股、投入再发展积极超前,极大激发了撒拉族、土族等各民族群众感恩总书记、感恩党中央,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国家政策深入人心,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凝聚力空前增长。

  聚焦精准巧使力

  近年来,海东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区域发展,带动当地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利用优势,打造品牌。

  循化县先后扶持“撒拉人家”餐饮品牌994家,培育“北京撒拉花儿”“上海骆驼泉”等100家民族餐饮龙头企业,先后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雨露计划”等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1.08万人,其中贫困户就业技能培训2181人,累计组织引导转移就业9.87万人次。

  互助土族盘绣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国家和省级传承人各1名。全县目前共有盘绣经营户21家,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1100户,长期接受订单制作的农户535户,年销售达到800万元。互助素隆姑公司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在东沟、丹麻、五十等乡镇设有半成品加工点5处,为2000多名土族妇女(其中贫困户占30%)提供技术培训及土族盘绣原料,鼓励土族妇女进行盘绣制作,由公司进行回收销售,带动土族妇女增收致富。

  ▲着眼根本,选树典型。

  循化县白庄镇下拉边村村民马光福是村里最早外出发展拉面产业的“领头羊”,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如今的他,买了房、有了车,还拥有几间商铺。在马光福的示范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靠着拉面产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通过典型选树,强化典型宣传,发挥榜样引领和辐射作用,如今全市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基本实现了庭院秀美、村庄整洁、设施齐全、宜居宜业的高原美丽乡村,成为当地乡镇及县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深化创建,争创示范。

  在海东这个大家庭中,生活着汉、藏、回、土、撒拉等多个民族。2017年,互助县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2018年,互助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

  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道帏藏族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民族之间充分尊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藏族过“新年”,撒拉族、汉族群众来串门“拜年”,撒拉族过“古尔邦节”,藏族、汉族群众到家里道贺,建立了你来我往的传统友谊,呈现出一片和谐共荣的景象。

  “民族娃,团结花,兄弟姐妹是一家。汉藏蒙,回土撒,各个民族把手拉。你帮我,我帮他,学校盛开民族花……”正如这首童谣所唱,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就像金黄的油菜花一样,在海东广袤的大地上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