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担当,扎实履职尽责

26.10.2017  07:32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全国各族人民备受鼓舞、笑逐颜开。在湟中县土门关乡上山庄村更是无比畅快、喜上眉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国家现在富强了,那么多的好政策给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养老、医疗、高龄补贴等,我们希望国家能够越来越强大,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了,家家有产业、事事有人做。此时驻村第一书记种延宁也为上山庄村的变化感到高兴,他深知上山庄村的变化缘于党的好政策,缘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缘于精准扶贫。回忆初来上山庄村的情景,种延宁仍是记忆犹新。
  两年前,种延宁告别了家人,远离了熟悉的工作环境,来到上山庄村任第一书记,当村民看到这位来自公安局的书记时,心中既期待又忐忑,他真的能够为这个村子带来什么,又能改变什么。到农户家走访时,村民认为他是个"过路人",有些事怕说了也没什么用还得罪人。为此,种延宁因此暗暗下决心:要做点实事,改变村民对他的看法。 实干解民忧难,真心换来民心 驻村后,他遍访了村里的家家户户,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装在了心里。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张家的困境,李家的难处,王家的需求等等。每天晚上总要梳理一遍,能解决的一周之内立即解决。 村民罗如录是残疾人家中只有母亲和他,家中的大小事都靠他,由于身体残疾数十年来,没有经济来源,温饱都成了问题。2015年种延宁驻村后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村委会,想要一个打工的工作,种延宁一边和罗如录聊天了解情况,一边鼓励他直面困难要自主创业。经过思想引导,现在的罗如录利用种延宁协调的产业发展资金,买了农用三轮车搞起了运输,成了村里的致富小能人。   在贫困党员赵银章家中,忧心忡忡赵银章谈起女儿今年卫校毕业了没有工作,自己父母年纪大了,二人均患重病,家中全靠自己打工挣钱,女儿的这件事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巨石。种延宁得知后立即与仁济医院联,并带领工,医院工作人员到赵银章家中实地查看。经过多次的协调,最终将其女儿招录到仁济医院。得知这一消息,老赵激动不已逢人便说:"种书记可帮我解决了大难题呀!"   贫困户张思恩夫妇双双患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子女又不在身边,生活很是拮据。得知国家林业局扶贫政策可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入护林员队伍,种延宁立即找县林业局领导反映情况,并与乡政府沟通,积极推张思恩被聘任为该乡的护林员。仅这一项,每年可为他们家增加固定收入12000元。张思恩拉着种延宁的手,激动不已:"从来没敢想过,我也能成为领公家钱的人,这下好了,吃药也有钱了,多亏了种书记呀!" 村民只要有困难,种延宁就寝食难安,四处奔波,只有解决了,才能长舒一口气。同事问他:"自己家里的事都没见你这么上心过,四处求人说好话,图啥呀?"他说:"我啥也不图,有些人家是真苦,想起来就心酸,就是想让他们过得舒心点,活的开心点,少受点磨难,能帮点就帮点。"   产业造富村民,铁肩担起责任   "上山庄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落后,扶贫工作困难重重。想实现脱贫摘帽必须更新群众观念,调整产业模式,促进群众增收。"2016年,种延宁他改变以往粗放的扶贫方式,从理念、体制、机制、方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强、优的发展方向。即,产业上首先要"",才能有稳定的收入。产业上需要"",发挥特色产业的优势,在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上做文章,让特色产业产生较高.收益。   上山庄村地势偏僻,基础条件薄弱,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村里老人较多,多依赖传统生产模式生活,特别是部分群众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制约着富民强村战略的实施。村集体经济只能依靠集体机动地发包收入,杯水车薪,无法维持村委的正常运转。 没有支柱型产业,成了种延宁最忧心的一件大事。在走访中,他无意中听村民说起,村里每年夏天有好多城里人来游玩。他眼前一亮,村里的荒山荒坡多的是,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恰逢湟中县委、县政府打造全域旅,机不可失,说干就干,他带领村干部走遍了村里的山山水水察系地形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夯实的基础。 由于缺少资金,村里决定将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发乡村旅游。可启示发布一个多月仍无人问津。村干部有些灰心,有人甚至打起退堂鼓。种延宁没有气馁,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咱们村集体来搞。新的难题又出现了,没资金怎么办。于是种延宁和两委干部商量,开发乡村旅游必须要有资金注入,然而有些村干部问他,乡村旅游我们从来没做过,万一赔钱了怎么办,说不定以后你早就不在这了,干成干不成对你都没啥影响。 他笑笑说:"啥也不为,我在村里当一天书记,就有义务谋发展,找出路。村里经济有突破,老百姓日子有盼头,是我最大心愿"。就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引资青海祥泉农牧开发公投资三千万开发乡村旅游。2017年实现了双赢。
  "种书记可是个热心肠,自从去年来到村里,给大家伙办了不少事。"种延宁的所作所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把他当成了亲人。一声声真诚的话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都是村民对他真实情感的流露。谁家做了好吃的,总忘不了让他来家里坐坐,村里的老大爷老大娘也总喜欢拉住他,和他拉拉家常。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两年来,种延宁同志由一名不懂精准扶贫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位精通业务、了解政策的行家里手,在他抛洒的心血和汗水的热土上得到的印证,同时也得到了上山庄村群众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