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海东市:奏响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最强音

28.04.2019  10:00

  民族团结进步文艺演出进社区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国土面积1.32万平方公里的海东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在这片热土上,共同生活着汉、藏、回、土、撒拉等173万群众,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4%,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融合地区,被誉为“青海的缩小版”。

  自2013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和关乎全局、关乎根本的大事,聚全市之力扎实推进。特别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市委市政府保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开局、高质量推进,全市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共同推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高位谋划创建工作纵深推进

  海东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总牵引”,放到全国全省民族工作大局中思考谋划,以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6名市级领导和28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8个业务组,指导推进创建工作。定期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推、创建单位组织协调、各部门联动发力、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工作格局。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督查、同考核,使全市上下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工作上形成合力、行动上形成自觉,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开展。

  同时,市财政每年落实创建工作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各县区每年投入创建工作资金500万元以上,保障了创建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加强宣传奏响时代团结强音

  为了加强宣传引导,海东坚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民族团结进步的“指明灯”,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扎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谐理念教育“四项活动”和“十九大精神”进寺院、进拉面店,并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以来,全市开办各类培训班8850场(次),培训教育党员干部、广大师生、基层群众105万人(次),举办爱国爱教思想座谈会等培训教育活动480场(次),在全市有条件的485座清真寺升挂国旗,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政策法规宣讲550场次,参与人数3.5万余人。

  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上海、广州、天津、厦门等20个城市开展宣讲,在上万拉面人当中产生强烈共鸣,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当地政府高度赞誉。

  此外,海东把移风易俗纳入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对各族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根据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和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地区的彩礼上限,以新风良俗取代陈规陋习,民族文明新风蔚然成形。2018年以来,全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1.83万起,节约群众开支1.86亿元,红白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天价彩礼、迷信活动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改善民生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团结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团结的成果。海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战场”,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普遍享受各项红利。

  2013年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32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51.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近3万元,农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累计共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5.2亿元;实施农牧民危旧房改造16635户,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7179套,基本建成8628套,入住8636套;城市低保提标50元,农村低保提标380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88%;居民医保筹集标准提高96元,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参保率均达100%,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先住院后结算、分级诊疗等服务模式不断完善;率先将异地退休安置人员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报销范围,实现与全国31个省市的近1.5万家定点医疗机构联网即时结算。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包”,让海东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方面,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各项规划和配套政策落地实施,平安、循化两县区实现脱贫摘帽,循化县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脱贫的民族自治县,互助县全面完成国家级第三方脱贫摘帽评估工作。目前,全市182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2186户46949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3%,694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

   聚焦拉面团结面也是致富面

  长期以来,海东坚持把拉面经济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助推器”,制定出台《海东市推动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专门成立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指导拉面等地方品牌产业发展。市级设立3000万元拉面产业发展资金,与省外18个城市民族宗教等部门签定流动人口共管协议。设立97个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安排128名工作人员协助当地政府解决拉面从业人员的证照办理、子女入学、劳务纠纷等问题。2018年,全市在外2.7万家拉面店经营性收入154亿元,实现利润41亿元,其中化隆、循化两县拉面经济人均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化隆牛肉拉面”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拉面正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面”“小康面”,也成为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团结面”。

  在发家致富的同时,海东全力打造流动人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海东样板”,涌现出一大批马牙古拜、马成义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先进人物。

   丰富文艺厚植民族文化沃土

  海东始终坚持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凝聚人心、增进感情的“催化剂”,不断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交流互鉴,让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为打造河湟文化品牌,相继建成互助县彩虹部落剧场、土族故土园,乐都瞿昙寺博物馆、民和喇家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投资3亿元的河湟民俗博物馆开始筹建。精心编排的以展示土族、撒拉族独特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土族元帅》《彩虹部落》《彩虹儿女》《中国·撒拉尔》等舞剧,多次参加全国性演出,获得文化部等中央部门的好评和表彰。2019年春节期间,组织的“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集中展示各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把文化活动专业演出与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相结合,精心打造海东特色文化品牌,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使河湟文化大放异彩,火爆高原,以生动景象展示了全市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同时,海东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环湖赛、高原农展会、沿黄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活动,嵌入、植入、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元素,促进各民族“大聚会”。充分利用各民族丰富文化资源,通过“安昭舞”、“七里寺花儿会”、撒拉族婚礼、九曲黄河灯会、回族宴席曲等展演活动,创造各民族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促进各民族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文化认同。

  此外,还积极组织各族群众参与全市春秋国土绿化“大会战”和环境整治活动,把各族群众的心思和精力凝聚到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上来,同心栽植民族团结之树,齐心培育民族团结之情。

   勇往直前让团结之花开得更艳

  为了扩大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海东创建工作进家庭、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寺院、进企业、进军营、进市场、进拉面店的“十进”活动作为创建工作“总抓手”,立足各行业、各领域实际,创新形式,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不断深化了创建内涵,拓展了创建范围,把活动融入各项工作之中共建联创,同步推进。目前,全市创建先进乡镇94个、先进机关565个、先进村(社区)1428个、先进学校255个、先进企业168个、先进军(警)营17个、和谐寺院536个、示范商场17个,创建“五星级文明户”12.6万户,民族团结的种子正在河湟大地开花结果。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

  海东将广泛深入常态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创建+”工程,将持续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十进”活动,进一步深化思想教育引导,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引导各族群众爱党爱国、尊法守法、正信正行,营造和顺和睦的社会氛围,不断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海东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献礼!